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注释】①自从初降:指李陵兵败后投降匈奴。②韦講(gou):皮革制的长袖套。毳(cui)幕:毛毡制成的帐篷。③子卿:苏武,字子卿,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被匈奴扣留19年后回到汉朝。④戮:杀。⑤鲸鲵(jīngní):鲸和鲵都是古人认为的吞噬小鱼的...
值得注意的是,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色,显然是要说明当时因为双方的兵力悬殊,己方将帅的不顾大局利益,汉武帝偏听偏信,诛杀李陵全家失当。以此说明自己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还屡用强烈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确实产生了强烈...
《古文观止·李陵答苏武书》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言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书信交流,展现了两位英雄在逆境中的坚韧与忠诚。译文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情感与意境,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在译文中,李陵向苏武表达了自己在投降匈奴后的内心痛苦与无奈。他坦诚地诉说了自己的遭遇,以及...
《答苏武书》是西汉军事家、诗人、文学家李陵写给苏武的一封书信。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苏武替汉帝召李陵归汉,此文就是李陵收到苏武信后写的一封回信。在信中,李陵向苏武表明心迹,极力说明自己投降匈奴之不得已,渲染了战场的悲壮,及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惨相,两方兵力悬殊,援兵不至,导致兵败被俘。又以汉武帝诛...
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指出苏武自己也是受到了薄待的功臣。原文为“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指出汉朝是对他负德的,不可能厚待他。答案:(1)D(2)A(3)B(4)①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谋尚未实施而骨肉已经受刑,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英语翻译汉李陵与苏武书曰:子卿名声冠於图籍,分义光于二国,形影表於丹青,爵禄传於王室,家获无穷之宠,永明白於千载,夫行志志立,求仁得仁,虽遭困厄,死而后 已,将何恨哉,陵
苏武与李陵诗 (一)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商。昔者长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二)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
答苏武书李陵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
《资治通鉴》中有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关于苏武和李陵的降与不降。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也揭示了历史中的一些深刻道理。 🌿 一、匈奴求和,李陵劝降苏武 匈奴求和时,李陵受命劝降苏武。他向苏武提出了几个理由: “你终究无法回到汉朝,只是自苦而已。” “你的家人几乎都已不在,牵挂无多。” “人生短...
8((十)《答苏武书》【汉】李陵【概览】★天汉二年,李陵因不获增兵,致使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 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苦战之后,兵尽粮绝,北面受虏。 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相见数次。 始元六年,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价 小山 消力2/5 用2/3 小休1/3 2/2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自招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