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祖李虎之孙,雍王李绘之子。终身不仕,卒于家中。唐朝建立后,追封洛州刺史、河南王。祖父
据说,李贽寄居芝佛院期间,行为颇不检点,放浪形骸,经常纵酒达旦,狎妓不归,还曾经将一位青楼女子收作女弟子,消息传到明王朝一帮言官耳朵里,马上对李贽进行上书治罪。 公元1602年,一个叫做张问达的礼部言官上奏万历,对李贽进行大肆攻讦与污蔑。万历大怒,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让时年七十六岁李贽锒铛入狱...
《明神宗实录》中记录了万历三十年(1602)闰二月乙卯日,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弹劾李贽,列举了李贽的劣迹:“李贽壮年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
李贽,原名林载贽(林李同宗),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祖籍泉州,明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资料图片)为官治事只求“简易自然”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三月十六日,北京皇城监狱,剃头侍者来到狱中为一位“在押犯”剃发。不承想,刚放下手中剃刀,年迈的七旬“老犯人”...
李贽从小家境并不富裕,他虽然出身于航海经商世家,但是到他这一辈已经没落了。李贽还在襁褓中,不到一岁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无暇对他进行严厉的正统封建教育,所以李贽从小既不相信朱理学,也不相信道教和佛学,反而从小独立寻找人生道理。就这样到了他26岁,家境愈发的艰难,李贽为了谋取俸禄贴补家用,按照明朝的规定,先从乡试...
《焚书》是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所著的作品集。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著成此书。《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历史影响 《焚书》、《续焚书》是李贽反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力作。书中对儒家和程朱理学的大胆批判所表现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启迪与鼓舞了当时及后来的进步学者,对人们解放...
—李贽《独坐》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李贽《独坐》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李贽《独坐》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李贽《独坐》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李贽《又与焦弱侯》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李贽《又与焦弱侯》不讲虽是过,然使...
在他十二岁那年,李贽随手写下了一篇名为《老农老圃论》的文章,文中充满了对贫穷农民的深切同情。他对孔子将农民视为小人的观点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当时的人们看到后十分震惊,没想到一个尚未成长的小孩竟会如此不拘一格、挑战传统。尽管李贽对四书五经颇感厌倦,但为了追求功名和未来,他还是不得不在考试前反复背诵...
李贽为此大受鼓舞,他更加努力撰书、讲学,历经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李贽的手中的笔、嘴中的话,如同刀剑一般直指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他批判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他指责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却暗地丧尽天良的伪君子。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