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有易水与黄金台两个典故,两处典故的作用分别是: 1、“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释义: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2、“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
【出处】“呕心”一词,出自唐代李商隐《李贺小传》,主要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贺,字长吉,是郑王的后代,七岁就能写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到还不相信,在经过李贺家时,让李贺写诗,李贺提起笔就像早已构思好的一样写出了诗,二人十分吃惊。从此,李贺声名鹊起。李贺长得单薄消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快速写出诗文来...
“玉楼赴召”这个典故说的是唐朝诗人李贺的故事,出自李商隐的《李贺小传》。说的是在李贺将要死的时候,天上下来一人,说“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不一会李贺就去世了。玉楼,是指用名贵的玉石建成的楼阁,是天上神仙们居住、生活的地方。意思是玉皇大帝的白玉楼已经建造完工了,玉帝派人...
②李卓吾所⽤的典故,正是唐⼈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好诗⽂,⽽且当即就名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豪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相信,说:“要是古⼈,那还罢了;⽽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那我们...
“诗鬼”李贺与成语典故 李贺,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人,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 李贺短暂的一生,以诗为业,后世依托李贺的卓异诗才和悲剧人生,又演绎出很多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先在民间流传,再由正史、野史等历史文献记录,继而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和丰富。其中“呕心沥血”等多个成语...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借用典故抒发九死不悔的报国之志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是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借用典故是:《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的时候一个词,甚至一个成语,背后都有它的来历与典故,让人品味。偶然间看到了一个关于唐朝著名诗人李贺的典故。 李贺(约公元797年到817年),字长吉,是河南福昌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的后裔。是“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也被称为“诗鬼”,是唐朝时期的...
中华成语典故“呕心沥血”解读 “呕心沥血”,这一成语源于李贺的诗歌创作。李贺,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才横溢而闻名于世。据说,他在创作诗歌时,常常苦思冥想,投入至深,以至于达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这个典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创作时的投入与艰辛,也成为了后人赞美那些在事业或学术上竭尽全力、付出巨大心血的...
小伙伴们!今天咱来聊聊李贺锦囊藏诗这个挺有意思的典故哈。 一、典故的主人公李贺是谁呀? 李贺呢,那可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哟。他出生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家庭,家族也算有些文化底蕴。李贺打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对写诗那是痴迷得很呐。他写诗的风格独特,想象超级丰富,用词也特别精妙,常常能写出一些让人惊叹不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