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有易水与黄金台两个典故,两处典故的作用分别是: 1、“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释义: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2、“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借用典故抒发九死不悔的报国之志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是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借用典故是:《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李贺,这位唐代中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他的诗作中,《雁门太守行》尤为引人注目,通过描绘战争场面,深刻表达了诗人以死报国的坚定决心和立功的雄心壮志。**然而,李贺的一生充满抑郁,最终在27岁时因病离世,他的诗作因此倍显珍贵。《雁门太守行...
在《雁门太守行》中,李贺用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典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壮烈。开篇的“黑云压城城欲摧”,描绘出敌军如乌云般压城的紧张气氛,“甲光向日金鳞开”则用甲光与金鳞的意象展现了战士们铠甲的光辉,象征着他们的英勇和威武。“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在这里使用了“燕脂”这一典故,...
“玉楼赴召”这个典故说的是唐朝诗人李贺的故事,出自李商隐的《李贺小传》。说的是在李贺将要死的时候,天上下来一人,说“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不一会李贺就去世了。玉楼,是指用名贵的玉石建成的楼阁,是天上神仙们居住、生活的地方。意思是玉皇大帝的白玉楼已经建造完工了,玉帝派人...
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
关于诗鬼李贺的著名典故主要有以下几点:《马诗二十三首》的创作:李贺以马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马诗二十三首》。其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一句尤为著名,描绘了边塞的苍凉景象,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英雄豪杰的深切向往。《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奇幻经历:在这首诗中,李贺描绘了自己梦游天姥山...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的时候一个词,甚至一个成语,背后都有它的来历与典故,让人品味。偶然间看到了一个关于唐朝著名诗人李贺的典故。 李贺(约公元797年到817年),字长吉,是河南福昌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的后裔。是“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也被称为“诗鬼”,是唐朝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