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时发生的一件好事,却可能在之后对他发生的灭顶之灾,预伏了危机。沈阳音乐学院的红卫兵,分为两派:一派为“红色造反团(红造团)”,是要打倒李劫夫的;另一派叫“井冈山”,却是想保劫夫的。“红造团”是激进造反派,势力不小,而“井冈山”虽是拥军派(拥护军区),但估计力量斗不过“红造团”。
李劫夫,男,1913年生于吉林省农安县。早年在家乡就读小学、中学。九一八事变后,在青岛、南京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赴延安,先后在延安人民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创作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歌曲。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调往晋察冀边区任宣传干事及冲锋剧社副社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热河军区胜...
1948年9月,李劫夫被安排成东北鲁艺音工团的二把手!后来鲁艺音乐部变成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也就是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李劫夫当上了大头儿子。李劫夫盖东北音乐学校可真是个拼命三郎,几栋教学楼都是他亲自操刀设计的!那时候学校没车,李劫夫出门就靠他两条腿一步一个脚印地挪。李劫夫中午忙完了,自个儿在街边坐...
(李劫夫重走长征路,在大渡河畔 摄于上世纪60年代) 李劫夫被誉为红色音乐家、人民音乐家,一生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其中的《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歌唱二小放牛郎》《农友歌》《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等脍炙人口,至今还被广为传唱。
《我们走在大路上》是由李劫夫作词、作曲,由王其慧试唱的爱国主义歌曲,1963年首次发表于《歌曲》杂志,收录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1965年1月1月发行的《我们走在大路上》专辑中。该曲是奋斗者之歌,唱出了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呼声;也是时代的进行曲,传达着奋发昂扬的斗志,激励着中国人民...
我国现代歌曲作家赵元任、黎锦晖、聂耳、李劫夫,都最善于把握语言的特点。在抗战中,群众的英雄行为感染了他,他写了好些歌颂英雄的歌曲,《狼牙山五壮士歌》、《王禾小唱》(以上方冰词)、《忘不了》(劫夫词)都是佳作,最著名、最优秀的是《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词)。这几首歌曲,都 是短小的分节歌,都是...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歌剧《星星之火》第一幕第二场中的歌曲唱段,由李劫夫作词,李劫夫、中艺作曲,创作于1949年。2009年,该曲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0部委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创作背景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出自歌剧《星星之火》第一幕第二场,抗联父亲李升和女主人公小凤在山林中相遇,答应送小凤...
李劫夫在沈阳工作,因此沈阳是“语录歌”的发源地,是从沈阳诞生并流传到全国各地的。 “文革”期间,李劫夫所谱写的“语录歌”,使歌曲迅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笔者分析“语录歌”艺术特点,如曲调来自语录,尽量将曲调规范化、对称化,在旋律上力求简单而有效果,节拍、调式上极为让大众容易接受。李劫夫是个激进的红色...
生平如下:李劫夫(1913年11月17日—1976年12月17日),原名云龙,吉林农安人。著名歌曲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3年11月17日,生于吉林省农安县。早年在家乡就读小学、中学。九·一八事变后,在青岛、南京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赴延安,先后在延安人民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1943年,调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