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时发生的一件好事,却可能在之后对他发生的灭顶之灾,预伏了危机。沈阳音乐学院的红卫兵,分为两派:一派为“红色造反团(红造团)”,是要打倒李劫夫的;另一派叫“井冈山”,却是想保劫夫的。“红造团”是激进造反派,势力不小,而“井冈山”虽是拥军派(拥护军区),但估计力量斗不过“红造团”。
李劫夫创办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是白手起家,几座教学楼都是李劫夫亲手设计的。 那时学校没有汽车,李劫夫出门办事全靠两条腿走。他每天一早就要出门工作,妻子张洛将准备好的煎饼果子、小葱、大酱用报纸包好,放进李劫夫的军用挎包里。 中午李劫夫办完事,就蹲在街边吃煎饼果子,下午再继续办事,一直要到晚上才回家。 03 (...
1948年9月,李劫夫被安排成东北鲁艺音工团的二把手!后来鲁艺音乐部变成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也就是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李劫夫当上了大头儿子。李劫夫盖东北音乐学校可真是个拼命三郎,几栋教学楼都是他亲自操刀设计的!那时候学校没车,李劫夫出门就靠他两条腿一步一个脚印地挪。李劫夫中午忙完了,自个儿在街边坐...
李劫夫,男,1913年生于吉林省农安县。早年在家乡就读小学、中学。九一八事变后,在青岛、南京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赴延安,先后在延安人民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创作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歌曲。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调往晋察冀边区任宣传干事及冲锋剧社副社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热河军区胜...
我国现代歌曲作家赵元任、黎锦晖、聂耳、李劫夫,都最善于把握语言的特点。在抗战中,群众的英雄行为感染了他,他写了好些歌颂英雄的歌曲,《狼牙山五壮士歌》、《王禾小唱》(以上方冰词)、《忘不了》(劫夫词)都是佳作,最著名、最优秀的是《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词)。这几首歌曲,都 是短小的分节歌,都是...
一、黄河的怒吼:《保卫黄河》 作为《黄河大合唱》的核心篇章,这首创作于1939年的作品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将中华民族的悲壮与抗争化为音符。光未然作词、李劫夫谱曲,通过"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递进式旋律,构建出史诗级听觉场景。疑问环节:当旋律响起,你最先感受到的是黄河的愤怒,还是中华民族不屈...
1976年创作时正值文革末期,李劫夫隐去"祖国"二字,改用"长江"象征民族精神。副歌"啊长江啊长江"的重复吟唱,被音乐学者称为"中国式咏叹调",中央乐团至今保留演奏传统。 (四)《渔家傲·长江万里》 这首词曲合一的作品,用"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展现长江船工的坚守。数据显示,长江沿岸30%的码头都有此曲...
在南京浦口码头扛包的十年,李劫夫在蒸汽机车的轰鸣声中悟得音乐真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白天参与地下工作,夜晚在油灯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前奏曲。这首用三根琴弦完成的旋律,至今仍是中华民族最嘹亮的战歌。疑问环节: 当您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前奏时,可曾想过它诞生于怎样的战火硝烟中?二、十首...
生平如下:李劫夫(1913年11月17日—1976年12月17日),原名云龙,吉林农安人。著名歌曲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3年11月17日,生于吉林省农安县。早年在家乡就读小学、中学。九·一八事变后,在青岛、南京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赴延安,先后在延安人民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1943年,调往...
一个走过政治弯路的音乐家李劫夫的悲剧 --- 红色音乐家 李劫夫本名李云龙 吉林省农安县人 读了几年县立师范。绘画与音乐 原本都不过是他的热爱 却并非科班所造。1935 年因参加过抗日活动被迫逃亡到青岛时 开始了以绘画与音乐为手段的谋生生涯 “劫夫”一名 则自此起。 1937 年 5 月 24 岁之际 他到了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