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分析,李侍尧十分圆滑,他知道朝廷清楚了他的犯罪事实后,态度来了个大转变,将一桩桩一件件事供认不讳,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原谅,对他姑息养奸。 李侍尧(?一1788年),汉军镶黄旗人,是清乾隆时期的重臣,出身于官宦之家,二等伯李永芳的四世孙,父亲是户部尚书李元亮。李侍尧值得给读者朋友聊聊,他经历了充当朝廷重臣、...
李侍尧在两广期间,因为主管进出口贸易,所以经常能为乾隆搜罗一些新奇的贡品,乾隆收到后很开心,并指示他再接再厉。等到李侍尧不管两广,而管理云贵之后,李侍尧就没法轻松找到能让乾隆满意的贡品了。他要想继续给乾隆上贡,那就只能花钱去买,那么钱从哪来呢?李侍尧自然不可能向上找乾隆要,于是他就只能向下“摊派...
李侍尧在云南经营多年,耳目众多,若是明着来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和珅才会打着玩乐的名头,暗中收集证据。这方法着实可行,最终还真就让和珅找出了些证据。 当然这些证据都不能将李侍尧完全定罪,于是和珅将破案关键点定在李侍尧大管家赵一恒身上。赵一恒作为李侍尧大管家,心腹之人,对于李侍尧钱财来往最是清楚不过。
李侍尧(?一1788年),字钦斋,清朝乾隆时期大臣,汉军镶黄旗人,清朝户部尚书李元亮之子,二等伯李永芳四世孙。乾隆初年,李侍尧以荫生的身份被授予章京之职,后迁至正蓝旗汉军副都统,被提拔为工部侍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被授为擢户部侍郎、两广总督,加太子太保。出征台湾有功,得以...
在清朝,内务府是一个权力极大的机构,负责皇宫的日常事务、财政管理等,李侍尧作为内务府的官员,自然与许多权臣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珅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崭露头角,他以贪婪和狡诈著称,逐步在朝廷中积累了巨大的权力。二、李侍尧案的起因 李侍尧案的直接起因是乾隆皇帝对内务府管理的关注。乾隆年间,内务府的贪污腐败...
乾隆45年,即1780年,云贵总督李侍尧因贪污被下属揭发。李侍尧出身名门,其祖上是满清的权贵镶黄旗,家中数代都担任朝廷要职。凭借祖上的功勋和地位,李侍尧得以享受特别的庇护,通过恩荫的方式步入仕途,这是朝廷对有重大贡献的家族后代的优待。乾隆元年,即1736年,李侍尧初入官场,此后便一路高升,从低级官员逐步晋升...
就是在云贵总督任上,李侍尧差点被人扳倒,丢了性命,幸亏乾隆出面维护。非常讽刺的是,第一个跳出来弹劾李侍尧的竟然是清朝两百多年间最大的那只老虎——和珅。作为同道中人,和珅为何要向李侍尧下手呢?原因不外乎两个:首先是报复,两人之间有私怨。和珅掌管崇文门税关之后,除了向以往的商贩收税之外,还开始向...
据和珅等人核查,李侍尧在任上贪污了大约三万多两白银,而根据大清原则上的规定,官员贪污80两就属于死罪。而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朝因为用兵过多,所以资金压力比较大,因此康熙开给官员的工资普遍不高,封建大吏的基本工资也不过只有几百两,但是康熙明白不能光让官员干活,而不给人家相应的回报,因此就纵容官员们...
李侍尧(?-1788年),字钦斋,汉军镶黄旗人,户部尚书李元亮之子,二等伯李永芳四世孙。清朝官员、封疆大吏。李侍尧早年以荫生授印务章京。历任热河副都统、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广州将军、两广总督等职。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李侍尧任云贵总督,处理征缅战后事宜,对缅甸采取断接济、绝侦探、不予迁就政策,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