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开放题。但注意,天理指抽象的层面,人欲指物质层面。从人性论上说,人为万物之中最灵,应当追寻更高、更为深刻的事物,但个体的人经常因为自身的情绪、外在的事物所困扰,遂不通,因此,朱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旨在突出对于“天”、“理”等精神的追求,对自身原有的人性的不良方面加以克服和有意避免。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相互对立的,存天理就必须灭人欲。但这里的“灭”并非彻底消灭人欲,而是合理地节制和引导人欲,使人欲纳入天理的轨道,成为推动人进步的力量。 '存天理灭人欲'在朱熹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存天理灭人欲”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道德伦理观的核心。...
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存”是“存在”的存,“灭”是“毁灭”的灭。王阳明说“纯天理,去人欲”,这个“纯”是“纯粹”的纯,“去”是“去除”的去。两者说法不同但意思相近,都是要保留住纯粹的天理,去掉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人欲。那么,“纯天理”为什么一定要“去人欲”呢?无论是老子的《...
孔子的“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推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从《论语》的记载来看,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中的重要观点,但后世对此的解读往往片面。要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必须先弄清楚“天理”和“人欲”这两个概念。首先,“天理”如何理解?《说文》解释“天”为“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天”的高大辽阔具有自然的属性,也是宇宙的另一种称谓。它的本质有永恒、平衡、公...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宋明理学中的天理、人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天理是客观规律,人欲则是无视规律的任意妄为。第二层:有意识地遵循客观规律,把生命之意义拓展于更广大时空,是为天理;欲望不受理性支配,为外物所牵役,把生命封闭于狭囿时空,是为人欲。其表达的主要...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但是你若要问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说出清楚……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
1、“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也有观点认为该句意在强调反对贪欲,严格要求自己以求更高的道德修养。 2、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