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随便一个故事,就能让我们学习到很多,比如《智囊全集》记载:为了打败强大的敌人朱元璋,陈友谅一开始就走联合路线。他联合了占地为王的枭雄张士诚,于是,聪明的朱元璋采取了拉拢一个打一个的办法,先用各种手段“稳定”了张士诚,然后把力量集中在陈友谅身上。公元1363年,陈朱在鄱阳湖进行了最后的决战。不幸的...
1360年,陈友谅挟持其主徐寿辉进攻朱元璋的太平,并攻克太平城。老朱的心腹爱将,淮西二十四将之一的花云战死。这一战的胜利,让陈友谅彻底飘了,并最终杀其主徐寿辉,进而称帝,彻底篡夺了整个反元的天完集团。所以,陈友谅为什么会飘会骄狂?因为人家朱元璋是从义军小兵、九夫长、一刀一刀打起来的,人家张士诚也...
果不其然,一直到朱元璋灭亡陈友谅后,张士诚对朱元璋始终没有什么大的军事行动。对于张士诚而言,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后,他的末日也就来要来临了。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后,立即派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万讨伐张士诚。而在正式开战之前,朱元璋又发表了一番精彩的战略评论。朱元璋说,平江是张士诚的老巢,但在这个老巢...
是豪杰张士诚,还是枭雄陈友谅?🧂 张士诚:私盐贩子的豪杰之路 张士诚,出生于1321年,以贩卖私盐为生。至正十三年,他在泰州起义,他的起义兄弟大多也是私盐贩子,不属于贫农,因此也不属于红巾军序列。这为张士诚与朱元璋的矛盾埋下了伏笔。张士诚通过高邮之战建国称王,之后连续攻占浙江、江苏的富饶之地。张士诚沉...
而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张士诚没得称霸天下的野心。狭隘的农民思想,就想过自己的小日子。倘若他在陈友谅与朱元璋鄱阳湖大战中,奇袭朱元璋老巢,那么,在陈友谅与朱元璋两败俱伤的情况下,独大的毕竟是张士诚。可惜张士诚无心天下,无缘江山。而他没认识到无论是陈友谅战胜还是朱元璋做大,下一个目标毕竟是他张士诚。呜呼...
从人员组成和人才水平来看,朱元璋最强,陈友谅次之,张士诚最弱。作为领袖来看也是如此,朱元璋强于陈友谅,陈友谅强于张士诚。 从所占据土地、所拥有人口以及兵力来看陈友谅无疑最强,张士诚略胜朱元璋。 而从当时的经济实力来看,张士诚无疑是最有钱的,其次是陈友谅,最后是朱元璋。
而张士诚,虽然在三人中地盘最小,但却是最富有的,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富有就代表不差钱,这有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而朱元璋,论实力不及陈友谅,论财富不如张士诚,为何最后偏偏是朱元璋夺得了天下呢?一曰天时,二曰地利,三曰...
陈友谅的军队前来抢夺,两军相遇,大雨突然停止。朱元璋再次命令埋伏的士兵出击,徐达前来会合,一阵水陆联合,内外夹击,陈友谅彻底败北,朱元璋攻取了太平。反观元末的各路诸侯,势力比朱元璋强的大有人在。张士诚割据江浙,财力雄厚;陈友谅在后期更是势力如日中天,是朱元璋人生中的最大绊脚石。朱元璋为什么能在一众...
元朝末年,各路起义军不胜枚举,但是当时比较大的势力有三股,就是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当时陈友谅控制着两湖地区,位于长江中游。朱元璋占据了江苏西部、江西的部分地区和安徽的部分地区。而张士诚控制着江苏东部和浙江大部,天下最富庶的地区都控制在张士诚的手里。但是,张士诚这个人在元末的枭雄里面算是一...
然而陈友谅全然未反元,反元的乃是天完政权,非陈友谅其人。陈友谅篡取整个天完反元集团之际,既未向北抗元,亦未向南抗元,反倒选择往东进击反元的朱元璋,且还与代表元廷的张士诚联手。故而,能力匮乏且未反元的陈友谅,决然无法统一天下。即便不存在朱元璋,他仍会败于其他义军抑或元廷之手。概而论之,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