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正值朱元璋与陈友谅展开决战,无法顾及张士诚,只能隐忍。而陈友谅却派人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但张士诚没有远见,只想作壁上观,因此按兵未动。 大败陈友谅之后,朱元璋带军转回应天府,立即以徐达为帅,厉兵秣马开始进攻淮东地区,先后打下泰州,通州,很快包围了高邮。至此,张士诚才如梦初醒,后悔没能听从陈友谅之言,急...
这三个人分别是陈友谅、朱元璋和张士诚;从领土和兵力来看,陈友谅的军队应该超过百万。用刘伯温的话说:“在未来的日子里,友谊、宽恕、信任和信心,将在荆和翔之上。”而且,陈友谅虽然囊括了大部分元朝军队,却能够率领60万大军在鄱阳湖与朱元璋作战,这已经是了不起的了。 虽然张士诚的领土是三人中最小的,但他却是最...
最后就是人和了,陈友谅和张士诚都建国称帝过早,建国称帝有利有弊,陈友谅还有这份能耐,但是张士诚则是悲催了;而朱元璋的战略是最完美的,等蒙元反应过来的时候,朱元璋势力已经是一统半壁江山的庞然大物。朱元璋低调发展多年后,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一战中,近乎全歼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并射死了陈友谅,然后一举吞并了...
如果没有朱元璋,在元末那样的大背景下,张士诚和陈友谅能否像朱元璋一样,做到一统天下,恢复中华?最近淮下书生的视频谈到古代得国正不正的话题,有个别人评论了,说朱元璋不过是运气好,没有朱元璋,打鱼的陈友谅和卖私盐的张士诚,一样可以做到驱除蒙元,恢复中华,一样可以做到得国最正,没什么好吹的!不好意...
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三分江南多年,对两个人的秉性了然于胸。他深知陈友谅骄横自大,彪悍轻率,目中无人,野心勃勃,容易冲动;张士诚则性格内向,心胸狭窄,胸无大志,狡诈懦弱。朱元璋判断两人性格不同,处事的态度也会不一样,志骄的人会生出许多事端来,倘若先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会趁朱元璋攻打张士诚,应...
张士诚,陈友谅 朱元璋 三人当中最先称帝的就是陈友谅,在一个破庙中称了帝 ,1359年陈友谅挟持徐寿辉迁都江西九江 ,后杀了徐寿辉,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陈友谅在三人当中,势力是最强的,张士诚次之,而朱元璋最弱。当初走投无路的朱元璋曾经也投靠了元廷只是元廷的封赏还没到,他听了别人的劝解又改变了主意。
朱元璋在应天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议先打谁的问题。当时几乎所有将领们的意见都是统一的,先打张士诚。为什么呢?首先实力上,对比陈友谅,张士诚实力要弱太多了,挑软的捏还有点胜算。其次,战略位置上,张士诚在应天下游(江浙一带),陈友谅在应天上游,从下游往上打,那是将自己置于不利地位,等于山脚的人和...
元朝末年,各路起义军不胜枚举,但是当时比较大的势力有三股,就是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当时陈友谅控制着两湖地区,位于长江中游。朱元璋占据了江苏西部、江西的部分地区和安徽的部分地区。而张士诚控制着江苏东部和浙江大部,天下最富庶的地区都控制在张士诚的手里。但是,张士诚这个人在元末的枭雄里面算是一...
为朱元璋最大的对手陈友谅败于朱元璋之手,如果说上天不佑还是可以的。陈友谅确实有点倒霉,运气不佳的意思。但最要的就是人品太差,性情残暴(与张士诚性格反差很大)。陈友谅以渔贩起家。成事以后是长江以南的霸主,拥有超过朱元璋的军事实力战斗。和朱元璋比邻而居。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了自己的主公徐寿辉,自己...
元末农民起义,最后形成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三股势力。当时,张士诚实力强盛,雄据江浙一带。时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陈友谅人多势众,占据近半个中国,属于实力最强者。相比之下,朱元璋成气候比前二者迟,实力也只能排在第三,但笑到最后的是朱元璋胜出,这是为什么呢?陈友谅,陈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