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那识通过两种方式影响整体认知:其一,它主动攀缘阿赖耶识的“见分”(主体认知功能),将本属潜意识的种子误认为实有之我;其二,其执着特性如同滤镜般作用于前六识,使感官认知与思维判断皆带有自我中心的偏见。例如当眼睛看到他人成功时,末那识会触发“为什么不是我”的攀比心理,这正是第六识(意识...
第七感觉指佛学术语“末那识”。圣斗士是从佛教中吸取的名称而已。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为五感,第六感觉就是超感官知觉,第七感觉科学上称之为时间觉,在佛学中被解释为“末那识”,据说领悟了就可以看破生死,以活的状态到达冥界。 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善恶的分别心。引证释义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
【末那识】是什么意思 大乘佛教瑜伽派八识中的第七种识。梵语manas的音译。意为意或思量。它是一切轮回的根源,因为它恒缘第八识以为自我,构成众生意识或潜意识上的我执。同时它也是第六识的根。《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
末那识是佛教唯识宗理论中的第七识,其核心功能为“恒审思量”与“执着自我”,构成人类认知活动中“我执”的根源。这一概念揭示了意识活动背后深层心理机制的运作方式,并为修行破除我执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下从不同维度具体说明其内涵与作用。 一、末那识的哲学定位 末那识属于唯识学“...
-, 视频播放量 7716、弹幕量 18、点赞数 293、投硬币枚数 100、收藏人数 312、转发人数 40, 视频作者 华阳leeshen, 作者简介 打破无明见真实,相关视频:第七识不神秘,第八识才是王者——末那识,“八识”体系概览,阿赖耶识:本来没有的东西,因为你误会让它产生出来 #
末那识,是管道、是我之根本,是烦恼之因,是精神之根;恒审思量,细微难察,只看别人不看自己。 说是管道,是因为祂可以把前六识的造作所形成善、恶、无记等业种传递给阿赖耶识储存起来;同时祂也可以把某些起现行的种子从阿赖耶识里传递出去给六根和外界,让一个人按照某种习惯思考、说话、做事,形成某种特有的气质...
量子灵魂——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朱清时(2024.10.21)人的“八识”恩格斯在1954年英文版《自然辩证法》中谈到人死是否灰飞烟灭时说:“死亡···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的本原,即某种或多或少的和灵魂相同的东西。” 那么,这种本原的东西是什么呢?佛学认为,人生有“八...
佛家所指的心识,粗分为八类,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就是心,为什么我们一心能有八识? 原来人们通常都是执着于实我实法——把宇宙间的一切视为实体。说到心时,也隐然有一个整体的东西存在。唯识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为八,以破除人们的执着。前五识、即眼、耳...
八阿赖耶识(Alayavijna-na):意译为“藏识”,是世界一切精神的本原,它含藏一切现象的“种子”。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区别在于: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源,强调自我意识;而阿赖耶识则是世界一切精神的本原,强调对世界本质的洞察。这些识被归结为三能变,一些大乘派别也沿用此说,但稍有变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