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在梵语中意为“藏识”(开悟的人称之为“如来藏”)。“藏”有三层含义:能藏、所藏和执藏。能藏指的是这个识能够贮藏万法种子;所藏是指种子在现行时,受七转识熏习,形成新的种子;执藏则是指第七识(末那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形成自我意识。阿赖耶识摄持万法种子,生起万法,这种作用被称为“...
一、定义与位置 末那识:梵文为“manas”,意译为“意”,在八识理论中居第七位,也被称为意根。它是意识(第六识)之所依根,主要负责恒审思量,即持续不断地进行思维活动,并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将其视为自我,从而产生我执。 阿赖耶识:梵文为“Alaya-vijnana”,也被称为存识、藏识或阿赖耶藏,是八识...
这就是说,由于存在量子纠缠,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不仅存在于大脑之中,也可能存在于宇宙的其它地方。在人活着的时候,它们定向地与我们的大脑中的意识产生量子纠缠,操控我们的命运。人死之后,肉体消失了,在宇宙中的它们可能不会同时消失。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末那识是...
七末那识(Man-as):意译为“意”,是意识的根源,通常被视为自我意识的来源。 八阿赖耶识(Alayavijna-na):意译为“藏识”,是世界一切精神的本原,它含藏一切现象的“种子”。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区别在于: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源,强调自我意识;而阿赖耶识则是世界一切精神的本原,强调对世界本质的洞察。这些识被归结...
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末那识是第七识,其梵文音译为“manas”,意译为“意”,具有“思量”之义。它以其“恒审思量”的特性而著称,即不停顿地思维,总是执着于阿赖耶识的见分为自我,进行持续的审虑和思量。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也被称为藏识或阿赖耶藏。它被认为是众生一切心理、生理活动的根本。
第七末那识,“末那”是梵语音译,意译为“意”。所谓意就是思量,即思维量度。因与第六识同名为意识,为避免相滥而称为“末那识”。瑜伽行派认为,末那识是既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依据,又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攀缘的对境,不断地进行思维度量,迷执地以为是自内我相。末那识与第六识的区别是,末那识着重分别哪些...
阿赖耶识就是指感知业种存在的识,唯识宗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既然佛教承认业力的存在,同时前六识又感知不到业力,那么感知业力的识就是第八识,所以第八识和前六识的本质一样,就是指一种感知能力,只是前六识的感知对象是六尘,而第八识的感知对象是种子,因此第八识不等于佛性。佛性实际上就是指缘起性空...
量子灵魂: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朱清时(2024.10.21) 人的“八识” 恩格斯在1954年英文版《自然辩证法》中谈到人死是否灰飞烟灭时说:“死亡…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的本原,即某种或多或少地和灵魂相同的东西。” 那么...
【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末那识是第七识,其梵文音译为“manas”,意译为“意”,具有“思量”之义。它以其“恒审思量”的特性而著称,即不停顿地思维,总是执着于阿赖耶识的见分为自我,进行持续的审虑和思量。 阿赖耶识...
👀在佛教中,八识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前五识相对容易理解,它们面对外界环境。而第六到第八识则更为深奥。💭第六意识是分别识,对外界环境进行区分。第七意识末那识则对内心进行执着。阿赖耶识,也就是第八意识,被末那识强烈执着,产生我执和法执。它对外界作为前六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