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藏识与缘起阿赖耶识在梵语中意为“藏识”(开悟的人称之为“如来藏”)。“藏”有三层含义:能藏、所藏和执藏。能藏指的是这个识能够贮藏万法种子;所藏是指种子在现行时,受七转识熏习,形成新的种子;执藏则是指第七识(末那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形成自我意识。阿赖耶识摄持万法种子,生起万...
一、定义与位置 末那识:梵文为“manas”,意译为“意”,在八识理论中居第七位,也被称为意根。它是意识(第六识)之所依根,主要负责恒审思量,即持续不断地进行思维活动,并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将其视为自我,从而产生我执。 阿赖耶识:梵文为“Alaya-vijnana”,也被称为存识、藏识或阿赖耶藏,是八识...
能够闻到各种气味;舌识:负责味觉功能,能够感知食物的味道;身识:负责触觉功能,能够感知身体的触觉体验;意识:负责综合前五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判断;末那识:也称为意根,是自我意识的根源,产生自我执着;阿赖耶识:也称为藏识,是精神的本原,含藏一切现象的“种...
七末那识(Man-as):意译为“意”,是意识的根源,通常被视为自我意识的来源。 八阿赖耶识(Alayavijna-na):意译为“藏识”,是世界一切精神的本原,它含藏一切现象的“种子”。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区别在于: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源,强调自我意识;而阿赖耶识则是世界一切精神的本原,强调对世界本质的洞察。这些识被归结...
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末那识是第七识,其梵文音译为“manas”,意译为“意”,具有“思量”之义。它以其“恒审思量”的特性而著称,即不停顿地思维,总是执着于阿赖耶识的见分为自我,进行持续的审虑和思量。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也被称为藏识或阿赖耶藏。它被认为是众生一切心理、生理活动的根本。
末那识不仅是我们自我意识执着之源,更是沟通前六识与深层潜意识——第八阿赖耶识的桥梁。它的持续思量作用,使得我们能够区分内外、自我与他者,并影响着我们的认知与行为。然而,这种执着也可能导致我们误解现实,产生种种烦恼与恶业。通过了解末那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自我与潜意识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修行中超越...
佛家所指的心识,粗分为八类,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就是心,为什么我们一心能有八识? 原来人们通常都是执着于实我实法——把宇宙间的一切视为实体。说到心时,也隐然有一个整体的东西存在。唯识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为八,以破除人们的执着。前五识、即眼、耳...
【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末那识是第七识,其梵文音译为“manas”,意译为“意”,具有“思量”之义。它以其“恒审思量”的特性而著称,即不停顿地思维,总是执着于阿赖耶识的见分为自我,进行持续的审虑和思量。 阿赖耶识...
量子灵魂: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朱清时(2024.10.21) 人的“八识” 恩格斯在1954年英文版《自然辩证法》中谈到人死是否灰飞烟灭时说:“死亡…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的本原,即某种或多或少地和灵魂相同的东西。” 那么...
👀在佛教中,八识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前五识相对容易理解,它们面对外界环境。而第六到第八识则更为深奥。💭第六意识是分别识,对外界环境进行区分。第七意识末那识则对内心进行执着。阿赖耶识,也就是第八意识,被末那识强烈执着,产生我执和法执。它对外界作为前六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