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是薛怀义首次充任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标志着朔方军的正式出现。第二步是魏元忠至沙吒忠义,这期间一般称之为灵武道或灵武军,前后接任呈现连续性,表明该军向常驻军或镇军体制转化;这里的“行军大总管”一词到后来则去掉了“行军”二字,直接冠以“大总管”,也反映出军制的这种变化。第三步是张仁愿...
朝廷控制朔方军的方式包括人事调整,德宗派朝廷官员任要职监督并逐步掌权,其中马燧作为平叛将领,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实际掌控朔方军大权。其次是军事部署的调整,朝廷令朔方军主力离开原驻地,分散驻防各地。此举削弱了其整体实力,且失去地缘优势,曾经强大的朔方军,现已变为散布各地的零散队伍。经济制约显著,朔...
那么,朔方军本部(以灵州为核心)仍旧保存下来,而不是将其罢废,这是因为它仍具有抗衡吐蕃的防边作用。唐廷虽然对它有所防忌,那是因为它的势力过大,超出了限度。而一分为三之后的朔方军只是作为西北地区的一般节度军队发挥作用,这对唐廷本身不但没有威胁,而且成为唐廷倚靠的新型军镇。如此看来,朔方军...
朔方军的主要力量由郭子仪和李光弼来统领。这两位将领带着部队在河北那地方保存着实力,是唐军中唯独没遭受重创的主力。太子李亨在跟玄宗分开后,果断地往北去了灵武,就是因为看中了朔方军的潜力。靠着灵武军政两方面的支持,李亨才有胆子擅自登基称帝。等郭子仪带着五万朔方将士赶到的时候,新即位的肃宗这才放下...
此后,朔方地区便成为历代中原王朝对抗游牧民族政权的前沿阵地,及至唐朝,唐玄宗设立朔方节度使,以加强这里的军事力量。安史之乱爆发后,朔方军在节度使郭子仪的率领下,进入内地参加平叛战争,从此转战各地,谱写了一首饱含悲欢离合的命运交响曲。 临危任命,从龙功臣...
“唐平安史之乱,其主力为朔方军,而朔方军实一以胡人部落蕃将为其主要成分者。”李唐皇帝承继关陇贵族集团的遗产。这个集团是西魏宇文泰融合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形成,并以“关中本位政策”为其核心。受此集团风气之影响,唐初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文武不分,君臣将相...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为了打压朔方军,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而最先打压的对象就是朔方军的军事将领。如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在叛乱被平息的前一年,旋即便被唐王朝夺去兵权,而李光弼更是因此郁郁而终。 在削夺武将兵权之后,唐朝马上便对朔方军本身就行了打压,以至于朔方之地被唐王朝分为多份,使得朔方军被...
顺带一说,唐朝对抗安史叛军的主力固然是朔方军,但因叛军人数众多,远大于朔方军,而朝廷又急于平定叛乱,所以除朔方军之外还调动其他一切力量共同参与。这还不算,回纥人英勇善战、威震四方的名声,也促使朝廷征调他们前来助战。据陈寅恪先生分析,回纥、同罗、仆骨三个势力勇健善斗,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唐...
特别是陇右和朔方军大家都是相互看不上,当然这一点除了客观的因素,更多的应该是统治阶级的各种分化政策释使然,因为边将之间太和睦了也是很影响统治的。朔方的地位这么重要,因此李唐王朝在选择朔方节度使的选择上也是尤为重要,在朔方节度使的选择上,李唐王朝的选择也是,始终采分权的的政策,以朔方节度使为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