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6年叛乱初起,朔方军在太行山东骚扰安史叛军。李光弼屡胜史思明。郭子仪与李光弼使叛军疲于河北与洛阳间。安西军势弱,陇右军败于潼关,朔方军遂成唐朝支柱。756年7月肃宗灵武即位,郭子仪即率朔方军赴灵武表忠心,此功成为其稳坐朝堂之基。郭子仪军事才能于盛唐非出类拔萃,朔方军亦非边军翘楚。然时势所迫,...
默啜为可汗之始,即侵犯唐疆,此后十五年(至景龙二年)是东突厥最强大也是对唐侵掠最严重的时期。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边防常驻军(定期番代)的朔方大总管体制(朔方节度前身)出现了。这就是说,延载元年(694)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的出现,是朔方军确立的开始。上面引文记载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充任朔方道行军大...
上述四人,除郭子仪任职朔方使时间长而且掌握军权之外,其他三人要么是位居长安城遥领,要么是时间短暂或被架空,与朔方军的关系并不密切。郭子仪以其崇高威信掌管朔方军,协助朝廷解决了诸多棘手问题。他多是临危受命,功高无比。这是朝廷重用他的原因,但也因此而受到猜忌。5、安史之乱时期的胡人朔方节度使 李林...
朔方军,唐时边防精锐,曾救李唐于安史之乱,平藩镇叛乱功勋显。唐德宗时却反,由忠臣变叛军。是德宗削藩过激,还是李怀光野心大?历史谜题待解。朔方军起源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为强化边防,唐设十节度使,朔方节度使为其中之一,驻守宁夏、陕北,抵御吐蕃、突厥,但在安史之乱前,其并未崭露头角。安史之乱成为...
朔方军的主要力量由郭子仪和李光弼来统领。这两位将领带着部队在河北那地方保存着实力,是唐军中唯独没遭受重创的主力。太子李亨在跟玄宗分开后,果断地往北去了灵武,就是因为看中了朔方军的潜力。靠着灵武军政两方面的支持,李亨才有胆子擅自登基称帝。等郭子仪带着五万朔方将士赶到的时候,新即位的肃宗这才放下...
朔方军,唐朝之精锐节度使部队也。此军以忠诚勇猛著称,为守土护民之利器。其将士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于边疆征战中屡建奇功,为唐王朝之安定立下赫赫战功。自武则天统治时期起,它便崭露头角,并在长安西北一带,即现今的陕西西安,活跃至唐朝末年。这一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长安的文化内涵,更在历史的洪流中留...
1、朔方军衰亡的地缘原因 德宗在平定李怀光之后彻底地将朔方军分割,他们留居的河中之地也被另行分立。这是朔方军发展史上的一次关键的转折。促使转折的军事形势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朔方军设置的目的主要是防御突厥,它与河西、陇右成犄角之势,北抗突厥,西防吐蕃。那时期吐蕃对唐的威胁尚在突厥之后。然而,后...
顺带一说,唐朝对抗安史叛军的主力固然是朔方军,但因叛军人数众多,远大于朔方军,而朝廷又急于平定叛乱,所以除朔方军之外还调动其他一切力量共同参与。这还不算,回纥人英勇善战、威震四方的名声,也促使朝廷征调他们前来助战。据陈寅恪先生分析,回纥、同罗、仆骨三个势力勇健善斗,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唐...
朔方军的诸位将领普遍遭猜忌,郭子仪于邺城之战中背责离职,邙山一战后,李光弼退居次位并被遣往东南去剿灭农民起义。平叛之时,朔方军首要人物仆固怀恩竟被逼而反叛。这一年,仆固怀恩护送协助平叛的回纥可汗返回草原。在北行途中,遭遇守将辛云京的轻慢,性情暴躁的仆固怀恩难以容忍,将此事呈报给唐代宗。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