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心识谓之有所缘,心识以外之物谓之无所缘。所缘者如眼识之于色,耳识之于声。心识攀缘寄托之境界也。总之,心识必有此所缘,故名有所缘。俱舍论二曰:‘六识意界及法界摄诸心所法,名有所缘,能取境故。’更多:https://www.bmcx.com/ 接口调用|联系我们...
有所缘 摘自: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为心王、心所的异称。因心王、心所皆有所缘之境,故称有所缘。所缘,谓心识攀缘寄托的境界,如眼识缘于色,耳识缘于声等。而心识以外之物,则称为无所缘,以其被心识攀缘,而不能自攀缘之故。见《俱舍论》卷二、卷四。
明就仁波切在《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一书中将冥想方法分为两大类:有所缘冥想和无所缘冥想。 有所缘冥想 🌱有所缘冥想就像抓住一根绳子,用这根绳子拴住我们杂乱的心念,像驯马一样让心念逐渐减少直至停下来。禅修中称之为“以一念代万念”。因为心的杂念很多,无法停下来,所以找一个点专注在上面,心念慢慢就会减少...
其实,我们的「静茶七式」也同样是根「柱子」,也就是「所缘」,它能够让我们的心不乱跑,以此训练专注力。当我以静茶七式为所缘来做练习的时候,我就比较能安住在当下的每一个动作上,心不再四处飘荡。即使偶尔念头跑了,也立马会被下一个动作拉回来,这样念头就...
五事有所缘无所缘等分别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五事有所缘无所缘等分别 瑜伽七十二卷十三页云:问:如是五事,几有所缘?几无所缘?答:相、通二种。名、无所缘。分别、正智、俱有所缘。真如、俱非二种。如有所缘,无所缘;相应、不相应,有行、无行,有依、无依,当知亦尔。
而“无所缘”的禅修方法更适合那些希望减轻压力和焦虑的人群。尽管“无所缘”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容易被接受,但它需要更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足够的耐心。对于那些对禅修感到困惑或不确定的人来说,“有所缘”可能是一个更好的起点。 总的来说,“有所缘”和“无所缘”这两种禅修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哪种方法...
总的来说,有所缘和无所缘禅修各有优缺点。有所缘禅修有助于增强专注力和觉察力,但需要选择适合的对象并避免过度执着。无所缘禅修强调开放和接纳的态度,有助于提高自我觉察力和内在平静,适用于初学者和对特定对象或目标有抵触感的修行者。因此,选择哪种禅修方式取决于个人的需求、经验和偏好。
五事有所缘无所缘等分别 瑜伽七十二卷十三页云:问:如是五事,几有所缘?几无所缘?答:相、通二种。名、无所缘。分别、正智、俱有所缘。真如、俱非二种。如有所缘,无所缘;相应、不相应,有行、无行,有依、无依,当知亦尔。
同样的道理,你也可以运用自己的感官来对治感官的散乱。 在“有所缘的禅修”中,我们利用自己的感官作为安住自心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眼根来禅修形状和颜色,以耳根来禅修声音,以鼻根来禅修气味,以舌根来禅修味道,以身根来禅修身体的知觉。如此,透过感官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就会成为我们修持的珍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