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国家昏乱,有忠臣”出自《道德经》第十八章。昏字的本义是黄昏日落,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天空变得昏暗。乱字的本义是乱了的丝线。国家昏乱就是国家的治理如同昏暗中的一团乱麻,完全失去了道。忠臣,是忠于君主,为君主效忠的官吏。《道德经》提倡的是忠于道,而不是忠于君主。当君主有道...
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是按照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讲的。当国家陷于混乱的时候,忠臣就出现了。因为当一个国家里所有的管理者都各司其位,都能够兢兢业业地工作,就不需要宣扬谁是忠臣。如果开始宣扬某某某是忠臣时,说明国家已经出问题了。去看看历史...
诸葛亮还错杀一个人,魏延,此人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但有点刺头。诸葛亮认为此人有反骨,不受待见并杀之,如果用魏延来镇守街亭,结果可能大相径庭,蜀国的命运也许会截然不同。最后蜀国人才凋谢,无人可用,也与诸葛亮这个主帅有很大关系。但瑕不掩瑜,诸葛亮,一直受到人们的膜拜,被奉为″名相″,是忠臣和...
“国家昏乱,有忠臣。” 美名都是因为有大恶而产生,没有大恶之事,大家都如此行为,也就无法显示出大美。国家安定,没有能表现出大忠大义的机会,也就没有所谓的忠臣。当国家处于昏乱的时代,君王不明理,不懂治国之道,忠臣就表现出来。如因桀纣的残暴,而凸显出龙逄、比干的忠义。像伊尹、周公也不是不忠,因其辅...
道德经·第十八章 【正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国家昏乱有忠臣”,同样道理,老子不希望历史上出太多的忠臣义士,忠臣义士并非好现象。我们历史上所谓的忠臣,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皆为大家所景仰,因为他们对国家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命,连个人宝贵的生命,都可牺牲。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于历史混乱、生灵涂炭的悲惨时代。一个忠臣的形成,...
经文:国家昏乱,有忠臣。 释德清注:“上古之世,君道无为而天下自治,臣道未尝不忠。及乎衰世,人君荒淫无度,虽有为而不足以治天下,故臣有杀身谏诤,不足以尽其忠者。则是忠臣之名,因国家昏乱而有。” 老子总是从表面现象深挖背后的根源,忠臣产生的根源原来是荒淫无道之君。这是令人悲哀的。
忠臣良将自古就是国家的脊梁,尤其是在乱世时他们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气节更是值得被称颂和学习。都说奸臣祸国,然而忠臣也会干出误国之事,他们虽然忠心可佩可敬,但作为朝堂上辅佐君王决策的执政大臣,仅有忠心是不够的,给你那么大的责任,也需要有那么大的能力。下面要说的这些人虽然忠心一片,却也因自身原因...
我以为忠臣往往是直言敢谏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忠言利于治国却逆耳,一个国家肯定离不开忠臣。奸臣则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能够满足领导者的私欲与虚荣心 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