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与无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的“无为”,儒家推崇积极进取的“有为”,而现代社会更强调两者的辩证统一。具体可从思想内涵、实践应用与时代价值三个维度解析。 一、思想内涵的差异与互补 道家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提出“无为而无...
1.无为而治者,天下莫能治。——《道德经》 2.有为有成,无为无败。——老子 3.有为之事,虽微必成,无为之事,虽大必蔽。——《淮南子》 4.无为而无不为。——老子 5.有为者亡,无为者存。——《道德经》 6.无为而和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7.有为是可为,无为是常为。——《庄子》 8.行...
老子的“无为”其实是“形而上”层面的“有为”,即“道”指引下的“经世致用”。如果说孔子是以积极姿态锲而不舍地“为”,那么老子就是以超脱姿态自然而然“无为而为”——觉悟之下的自律。 第一,所谓“无为”,其实是有底气、具“上德”,自然教化,“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在儒家,便是“...
对照《老子》全文的“有为”进行分析,圣人的“无为”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崇尚物欲】“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绝巧弃利”;“人多伎巧奇物泫起”;“身与货孰多”;“多藏必厚亡”;“我无欲而民自朴”2、【不崇尚名声】“不尚贤”;“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这个“有为”是“为无为,则无不治”中的第一个“为”,此处的“为”是动词意义上的作为;也是“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四十八》)中的第二个“为”,此处的“为”是名词意义上的成就、效果之义。 二、修身:“有为”与“无为”一体两面 于个人修身而言,“无为”是一...
(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有为”和“无为”的相辅相成关系。)“无为”是国家赖以稳定、协调发展的精神根基。因此,我们应将“有为”与“无为”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立足于当今时代之大变局,共同促进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愿诸君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以“无为”保国家根基,以“有为”促民族复兴,在“有为...
一、气功修炼重在“得道”、“道”即客观规律,即正确的哲理,因此“有为”、“无为”也离不开哲学 “有为”与”无为”,同“有欲”与“无欲”,“有情”与“无情”,“有私”与“无私”,“有法”与“无法”一样,属于“有”与“无”的问题。“有”与“无”是重要的哲学范畴,尤其在古典哲学、气功哲学论...
⑤败与“无败”,标准并非自己所能控制的,而是客观的。无为而相信自己不败,意味着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不是正确的处事态度。 【佳作赏析】 无败之道,顺势而为 “圣人无为故无败。”这句话出自《老子》,引发了人们对于成功和失败的思考。有的人认为要想“无败...
就王者治道的治国理政而言,有对内和对外之分。对内,有为就是积极倡导改革,积极拓展改革,积极深化改革;无为就是尽量维持现状,尽量萧规曹随,轻易不做改变。对外,就是积极扩大开放,努力开疆拓土,奋力扩大地盘;无为就是保持国内稳定,安守既有疆土,轻易不事扩张。显然,有为与无为,都是相对概念。举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