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 篇1 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在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他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 一、教...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品析重点句子。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从小说中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环境与情节,分析...
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
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第7课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品析重点句子。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从小说中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环境与情节,分析...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
(一)师: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读文后详细回答,师生达成共识: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二)师: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