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以诗歌真实描写了民生疾苦的状况。在《追租》这首诗中,一句“山下穷割剥”写出了饥荒之年农民还要被层层盘剥的悲惨境遇,由此抨击地方官吏“暴吏理宜除”,并提出“浮费义可削”的政策主张。这首诗没有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写景抒情,而是赤裸裸地针砭时弊,体现了曾巩关注民生疾一脉相承。与《追租》的主题思想...
他来了他来了!CCTV-1央视综合频道于8日晚八点播出了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最后一期——曾巩篇。节目中,撒贝宁与“曾巩”(演员保剑锋饰)从北宋“穿越”回到当下,打卡济南市图书馆、趵突泉,登上超然楼、曾堤等,重温曾巩的济南岁月。曾巩之于济南,济南之于曾巩,900多年的时空距离,也从未隔断...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
曾巩画像。一 1057年进京赶考的曾巩,再次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奋力一搏。而此前,命运似乎从未垂青过他。《宋史》记载:“(曾巩)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曾巩年少成名,却迟迟未能金榜题名。与之相比,同样是年少成名的江西老乡,晏殊14岁赐同进士出身,...
北宋一位才子治学严谨、为人正直,他与苏轼、苏辙是同榜进士,也是王安石的至交好友。南宋大儒朱熹曾称赞他其文采斐然,自孟、韩以来,作者之盛未有至于斯。下面分享曾巩的三首七绝,文情并茂,比喻生动,最后一首更是可歌可泣。二月八日北城闲步土膏初动麦苗青,饱食城头信意行。便起高亭临北渚,欲乘长日劝...
《西楼》是曾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不凡的气度。开篇即以“海浪如云去却回”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海浪比作云朵,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海浪起伏不定、连绵不断的动态美。接着,“北风吹起数声雷”一句,则通过声音的...
看行文风格欧阳修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为了避嫌把苏轼放到了这科考试的第二名,也因此只要大家在讨论苏轼文采的时候,曾巩就要被拉出来遛一遛。但从侧面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曾巩的文采,议论文文采不比苏轼差,这点他的老师欧阳修是很有自信的。然而也是因为和苏轼差不多的行文风格,致使曾巩参加了多次...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中国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中国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幼年能文,语已惊人,未冠而名闻天下。庆历元年(1041年)入太学,上书欧阳修,欧阳修甚奇之,并壮其志。后欧阳修出守滁州,曾巩从之学习古文。嘉祐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