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的翻译是:“孟子说,伯夷为了躲避殷纣王,隐居在北海之滨。”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核心意思:这句话的核心是描述伯夷为了躲避暴政,选择隐居的行为。孟子在这里提及伯夷,很可能是为了赞扬其高尚的气节和道德选择。 具体细节: 人物介...
孟子说:ldquo;伊尹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胜任工作上;伯夷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为人清廉上;柳下惠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思想和谐上;孔子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顺应时势上。rdquo; 反馈 收藏
(2)通过对比,表现他所主张折中的观点:即采取 中庸之道,既不像伯夷那样狭隘,也不像柳下惠那 样不严肃。 参考译文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 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在恶人的朝 廷里做官,不同恶人交谈。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 同恶人交谈,就觉得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泥 土炭...
伯夷有洁癖,只能与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放在当下社会中,如果择业专业不对不去,薪酬不高不去,三观不同不去。伯夷与乡下人在一起,如果乡下人帽子没有戴正,他便不高兴地走开,好像要沾污自己的一样,这也太自以为是了,这种人太清高。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于是,子贡步入室内,向孔子请教:“伯夷和叔齐,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沉声回答:“他们是古代品德高尚的圣贤。”子贡进一步追问:“那他们心中可曾有过怨言?”孔子解释道:“他们一生追求仁义,最终也达成了自己的仁道,哪里会有什么怨言呢?”子贡听后,若有所思地离开,对冉有说道:“看来,老师并无意援助卫国的君王...
(三)孟子曰:“伯夷①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 善养老者。太公 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
不同点:伯夷的处世原则比孔子的更加极端.眼睛不看不好的颜色,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不去侍奉他不中意的君主,不去使唤他不中意的百姓。 (2)孟子在此段中先介绍伯夷的处世原则,之后强调了伯夷的影响力:贪心的人听说了伯夷的风尚节操,变得廉洁:懦弱的人听说了伯夷的风尚节操,能够立志。这说明在教育中要重视榜样的...
公孙丑上·第九章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不同恶人交谈。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同恶人交谈,就觉得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样。把这种厌恶恶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