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小儿暑热证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增加液体摄入、中药调理及环境管理等。 1.饮食调整:避免食用油炸、辛辣和高蛋白质食物,这些食物易加重内热。建议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绿豆汤、西瓜汁、薄荷茶等,可以帮助清热解暑。 2.增加液体摄入:多喝水可以促进代谢废物排出,防止脱水。推荐适量补充电解质饮料,但要注意糖分含量。
在中医指导下,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缓解暑热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高热、惊厥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同时,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做好护理工作,帮助孩子度过暑热期。 2024-12-14 ...
暑热证 病证名。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出叶天士《幼科要略》。多见于三岁以下的小儿,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少汗等为主要症状。因其发病都在夏季,又无一般常见暑温病的发病规律,病程中无其他合并症发生,至秋凉后,发热及其他症状随之消退,故又名小儿夏季热。主要是由患儿平素体质较弱,不能适应外界...
辨证:脉证相参,此乃暑热之邪伤及卫阳,气阴戳伤,虽汗出邪不随汗解。治疗时应用自拟石膏清暑饮。 处方:生石膏60克,菊花12克,连翘20克,细辛6克,薄荷12克,鲜荷叶50克,麦冬15克,生地20克,滑石15克。一剂,水煎频饮。 二诊:服药后诸症渐减。体温降至37.5摄氏度,发热汗出,头疼、头晕基本控制。效不更方,再...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暑热证的处理方法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如年龄、体重、症状严重程度等。在...
在一个证发展过程中,往往前后出现郁、热、虚、衰四个阶段 68 2023-03 2 暑热之证,早期以热为主,证见身热多汗,口渴。热则耗气伤阴 71 2023-03 3 若阳气大亏,汗出过多,有亡阳之势,必急用参附汤回阳为务 87 2023-03 4 暑热挟湿,故身热气高,心烦溺黄,自汗口渴。汗出气液皆耗,故四 ...
暑热浸淫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夏季感受暑毒,暑湿热蕴蒸肌肤而出现的证候。常见于疖。病因 夏秋季节感受暑毒;或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临床表现 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跟脚很浅,范围局限;可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等;舌苔薄腻,脉滑数。病机 暑湿...
病情分析:小儿暑热证是中暑的一种表现,下面介绍两种可以缓解中暑的方法:1. 物理降温:立即找到阴凉通风处,并用温水和冷水毛巾或乙醇浸湿毛巾擦浴。患儿四肢需要进行按摩,以避免周围循环不良。在执行此方法时,应特别注意寒战反应并避免过度降温。2. 大椎拔罐:使用适合大小的火罐,对大椎穴进行拔罐,持续时间为1~5分钟。
暑热证 暑热证,广义指暑天一般热证。 狭义指小儿夏季热(古称“疰夏”)。婴幼儿每逢夏季长时期发热,或暮热早凉,或暮热早凉,伴有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等症状。发病原因,多与婴幼儿时期,阴气未充,阳气未盛,不能耐受炎热气候的熏蒸有关。病至后期,往往元气受损,出现上实下虚症状。参见“疰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