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智闲后来一直在邓州香严山开堂说法,所以人称香严智闲禅师,这段有名的公案也就称“香严上树”。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把所谓“世智辨聪”看作是“见性”的障碍,认为“开口即错,用心即乖”。所以,当智闲一旦自悟,他会特别地感谢灵祐。因为他终于明白了,拒绝点破是沩山灵祐真正的高明所在。如果当时...
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饱学经论,后来参学师兄灵祐禅师,一天灵祐对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多闻,现在我问你──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智闲禅师一时语塞,回到住处,翻遍了书本,也找不到答案,再回来对禅师说:‘和尚慈悲,请您开示我,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智闲禅师流着泪辞别了沩山,开始四处行脚。有一天,他来到南阳慧忠禅师道场的旧址,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就在慧忠禅师曾经住过的地方搭了一个茅棚,自己在那里种了一点东西,自食其力。一日,智闲禅师正在芟除草木,不经意音,抛起一块瓦砾,恰好打在竹子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就在那一刻,他忽然间大彻大悟了!
, 无 迹 无 处 拂 子 时 豎 , 应 修 不 误 片 瓦 击 竹 , 大 梦 如 寤 厌 俗 辞 亲 , 观 方 慕 道 香严智闲禅师 (?~公元898年),唐代僧,青州(山东益都)人.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佑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
一日,智闲禅师在割草整理禅院的时候,捡起草丛里的瓦石抛了出去,恰好打在竹子上,发出清脆一响,瓦石裂开,他忽然大悟。即回室内,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叹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接着他作了偈颂来说明他的领悟。:"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
唐代香严智闲禅师,青州人。年轻时便厌恶世俗,辞别父母,出家投佛。 最初,他在百丈怀海禅师处,秉性聪敏,博通经典,但始终没有契悟禅道。百丈入灭后,他便到百丈的大弟子沩山灵祐处。 沩山问香严道:“...
香严智闲禅师邓州香严智闲禅师,青州人也。厌俗辞亲,观方慕道。在百丈时性识聪敏,参禅不得。 洎丈迁化,遂参沩山。山问:“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 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 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师被一问,直得茫然。 归寮将平日看过底文字从头要寻一句酬对,竟不...
沩山灵佑禅师得知后,对仰山慧寂禅师说:“他已经彻悟了。”但仰山慧寂禅师并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只是心机意识、著述上的成就,需要亲自勘验才能确定。 后来,仰山慧寂禅师见到香严智闲禅师,便让他说说自己的见解。香严智闲禅师便把之前的颂偈念了一遍。仰山慧寂禅师不肯通过,反而说道:“此是夙习记持而成,假若你真...
认可了他的彻悟,但仰山禅师却认为此颂出自记忆和习惯,而非真正的觉悟。智闲禅师再次作颂,深入剖析贫与悟的层次,显示出更高的禅境。仰山禅师惊叹于智闲的领悟,确认他已领会祖师禅,向沩山禅师报告。智闲随后在邓州香严驻锡,教化一方,受到僧众的热烈追捧,他的禅悟故事流传开来。
1. 香严智闲禅师的开悟,首先基于福报与智慧的积累。这是最为根本的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2. 智闲禅师长期保持心的寂静,这使得他在击打竹子时能够迅速领悟佛理。莲池大师曾言,开悟需要极大的福报,如三世帝王之命、七世状元之才。3. 因此,禅师的这种开悟方式是无法学习的。即使智闲禅师未曾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