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出门应该走着出去,采用打筋斗的方式出门,本身就别具一格,不落俗套,就是疯狂,这就是普化的“本来面目”。这也体现了禅僧要达到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所与众不同的风格!事实上普化禅师所呈献的“画作”,宝积禅师不仅仅看懂了,而且还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这汉向后,如风狂接人去在!”在本文中,“...
普化禅师笑着说:“临济这小伙子真多此一举,”也欣然接受。 普化禅师扛棺自化 普化禅师托着棺到街上大声说:“普化明日去东门死也!”次日街头一堆人拥挤着跟着普化出城,到了城外,普化禅师却说:“今日不适合送葬,明日再到南门过世。”次日,众人又随之至南门,普化禅师又说:“明日到西门过世才会吉祥。”明日到...
普化宗,作为日本临济宗的重要一脉,源自我国唐代的普化禅师,亦被称为普化禅宗或虚无宗。在日本,该宗的始祖是心地觉心(无本觉心),其核心理念是“明暗双打,虚无吹箫”。该宗的信徒被称为普化僧、虚无僧、荐僧或暮露(意为褴褛)。他们蓄发未制戒行,胸前佩戴袈裟,头戴深编笠,以吹奏尺八的方式乞讨米钱...
普化禅师:扛棺自化 有始无终 2017-01-16 23:19:1905:05 1087 所属专辑:高僧传 喜欢下载分享 声音简介唐宣宗(李忱)时代的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有一高僧名叫普化,资性异人,师事马祖道之门人盘山宝积禅师,密受真诀,深入堂奥…… 用户评论 表情0/300发表评论 送给我一个吻 高僧传 : 不错!加油 ...
说罢,普化禅师进入棺材,自己盖好,就无声息了。 禅者对于“生死”的看法,所谓“但识自心,见自本性”,禅者知道自己的“本心”、“本性”,是乃“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往无住”,因此无惧于“生死”,甚至视“生死”如“游戏”。所以,从禅师们看淡生死,不为生死挂碍,这就是解脱。禅者...
经普化禅师影院[唐代]:贯休 拼 译 繁 原 大一今何处,登堂似昔时。曾蒙金印印,得异野干儿。影束龙神在,门荒桐竹衰。谁云续僧史,别位著吾师。上一首:欧阳修《送宋次道学士赴》 下一首:宋褧《送贡泰甫还江东》 贯休简介 唐代·贯休的简介 贯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
【普化宗】 为日本临济宗之一派,以我国唐代普化禅师为鼻祖。又称普化禅宗、虚无宗。在日本则以心地觉心(无本觉心)为始祖,以‘明暗双打,虚无吹箫’为宗旨。此宗徒众称为普化僧、虚无僧、荐僧、暮露(褴褛之意);蓄发,未制戒行,胸前佩挂袈裟,头戴深编笠,吹奏尺八以乞讨米钱。
普化应声一串后空翻从方丈打了出去。 普化以非同寻常的举动暗示:本来面目既然非笔墨所能描绘出,也无法说明白。 宝积禅师开怀大笑,说道:“你这家伙,以后必然是个疯癫汉,并且会用这种惊世骇俗的方式普遍度化众生。” 说完,他就去世了。 师父去世后,普化果然像师父所说的那样,既不住持寺庙,也不传禅授徒,整天在...
游盘山中盘寺寻普化禅师塔明末清初 • 释今无 收藏 • 竖排未到中盘寺,钟声先已闻。松低青覆雪,山阔午凝云。塔影双峰合,寒流几处分。驴鸣犹彷佛,垒垒见高坟。明 清 释今无 同期作者 同期政权 历史视角 笺注 作者 评论 版本 朗诵 拼音 扫码 诗帖 引用 在论文参考文献中引用此页面: 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