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除了我们熟知的乞巧活动,还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晒书晒衣。这个习俗早在古代就已存在,人们利用晴朗的日子,将书籍和衣物摊开展示在阳光下,以防止潮湿和霉变,同时还能起到清洁除菌的作用。📚 晒书:翻动书页,迎接阳光 晒书的过程,不仅是对书籍的保护,更是对知识的尊重。在阳光下,...
由此可知,那时人们晒衣晒书,是在农历七月初七。南宋罗愿《尔雅翼》记叙,“荆楚之俗,七月,曝经书及衣裳,以为卷轴久则有白鱼”,也表明宋人晒衣晒书是在秋季。 晒衣晒书由七月七改为六月六,应该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它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如前所引)。即以晒书为例,晚唐诗人杜牧的《西山草堂》中有“晒书秋日晚,洗药...
据说,七夕晒书由晒衣演变而来。“七月七,晒棉衣”的风俗源于汉代。汉武帝有个宫苑叫建章宫,宫北为太液池,池的西边有晒衣阁,每年七夕时,宫女便在此晒衣服。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说明东汉时期就有了七月七晒书的风俗。 古人选择七月七日晒书,是因为七夕刚刚经历阴雨连绵...
过敏反应不仅让孩子免疫力下降,还容易生病。所以,每年夏天把家里的书和冬季的棉衣、棉被拿出来晒晒太阳,不仅能去潮气、消细菌和蛀虫,还能保护书籍,让棉衣更松软、更暖和。说到居住环境,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风水”,就是让我们的居住环境更舒适、更健康。除了晒书、晒衣,这里再给大家几个去除家里晦气的小妙招: 卫...
晒衣晒书 早在久远的汉代就有七夕晒衣的风俗,到了魏晋,晒衣逐渐成为炫富攀比的行为,西晋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就通过自己有些幽默的"行为艺术"批判过这种行为,当时住在他家周围的富人都在七夕这天把十分漂亮华丽的衣服高高地挂起来炫耀,而阮咸则在家高挂了一块破烂不堪的布头,当别人问他为何这样做时,他就...
如此辛苦取来的经书就这样被海水浸透上苍见他们师徒四人很真诚决定赐给他们一个大晴天让他们把经卷晾干这个被上天恩赐的大晴天正是天贶节 为什么民间会有六月初六晒书、晒衣的习俗? 六月初六,也就是传统民俗中的“天贶节”。 民间认为这天的好天气是上天恩赐,人们便在这一天晒书、 晒衣,说是除晦气。 一年四季...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
🧤晒书晒衣:七夕的日期与立秋相近,潮湿多雨的夏季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来临。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据说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茶百戏:七夕这一天通常被称为吃巧食,吃茶饮酒相伴。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全民上下更以饮茶...
但是农历六月的洗晒,格外不同,这是因为,在江南,刚刚度过漫长潮湿的梅雨季,天气暴晴,这段时间正好用来清洗晾晒衣服家具,以除去梅雨时段的霉变。民间农历的六月和七月,都是晾晒的好日子。所以有六月六和七月七两个晒书晒衣节。”无人到穷巷,长日守闲居。宿火惟烘药,新晴还晒书。邻翁伴村酒,稚子课园...
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世说新语》 第一个故事就是成语“袒腹晒书”的出处,而两个故事合起来讲的就是当时七月七日所流行的「曝俗」,即晒晒衣服,晒晒经书,目的是除虫除秽。 ▲宋 佚名 《槐荫消夏图》 ▲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