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除了我们熟知的乞巧活动,还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晒书晒衣。这个习俗早在古代就已存在,人们利用晴朗的日子,将书籍和衣物摊开展示在阳光下,以防止潮湿和霉变,同时还能起到清洁除菌的作用。📚 晒书:翻动书页,迎接阳光 晒书的过程,不仅是对书籍的保护,更是对知识的尊重。在阳光下,...
由此可知,那时人们晒衣晒书,是在农历七月初七。南宋罗愿《尔雅翼》记叙,“荆楚之俗,七月,曝经书及衣裳,以为卷轴久则有白鱼”,也表明宋人晒衣晒书是在秋季。 晒衣晒书由七月七改为六月六,应该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它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如前所引)。即以晒书为例,晚唐诗人杜牧的《西山草堂》中有“晒书秋日晚,洗药...
厦门的农历六月初六仍然潮湿,而七月初七秋风正起,都无法满足长时间较干燥的晒书条件,因此他选择在大暑、小暑时晒书,顺便检查书籍是否有损坏。“晒书不能猛晒,晒太久了纸会发脆,虽然能杀死蠹鱼(书虫),但是书也会遭到一定的破坏。”他说,一般会在自家阳台找个宽敞干燥的地方,从上午10点晒到下午1点,晒完后用塑料...
据说,七夕晒书由晒衣演变而来。“七月七,晒棉衣”的风俗源于汉代。汉武帝有个宫苑叫建章宫,宫北为太液池,池的西边有晒衣阁,每年七夕时,宫女便在此晒衣服。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说明东汉时期就有了七月七晒书的风俗。 古人选择七月七日晒书,是因为七夕刚刚经历阴雨连绵...
晒衣晒书 早在久远的汉代就有七夕晒衣的风俗,到了魏晋,晒衣逐渐成为炫富攀比的行为,西晋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就通过自己有些幽默的"行为艺术"批判过这种行为,当时住在他家周围的富人都在七夕这天把十分漂亮华丽的衣服高高地挂起来炫耀,而阮咸则在家高挂了一块破烂不堪的布头,当别人问他为何这样做时,他就...
但是农历六月的洗晒,格外不同,这是因为,在江南,刚刚度过漫长潮湿的梅雨季,天气暴晴,这段时间正好用来清洗晾晒衣服家具,以除去梅雨时段的霉变。民间农历的六月和七月,都是晾晒的好日子。所以有六月六和七月七两个晒书晒衣节。”无人到穷巷,长日守闲居。宿火惟烘药,新晴还晒书。邻翁伴村酒,稚子课园...
这其实是蔑视晒书的习俗,通过对晒书这种行为的讽刺来表达对朝廷任用官员的一种讽刺,说的是经常在外显露自己真才实学的人并不一定是真正具有实力的人。 除去上述记载的两个故事之外,《世说新语》当中还记载了许多与晒衣晒书这一风俗习惯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是通过这一风俗习惯来炫耀自己的家境,或者是...
除了晒书、晒衣,这里再给大家几个去除家里晦气的小妙招: 卫生间要保持通风干燥 🚿 家里的卫生间一定要经常保持通风和干燥。如果有鱼缸、花瓶等存水的地方,水质要清澈、气味要清新。如果水质污浊、气味腥臭,对人的生活和健康都会有不利影响。 流水摆件要选平静的 💧 家中如果有流水的摆件,要选水声平静、悦耳...
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世说新语》 第一个故事就是成语“袒腹晒书”的出处,而两个故事合起来讲的就是当时七月七日所流行的「曝俗」,即晒晒衣服,晒晒经书,目的是除虫除秽。 ▲宋 佚名 《槐荫消夏图》 ▲宋 ...
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