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盎气喘吁吁地把事情说了,不料申屠嘉一点不慌,边听还边打呵 欠,伸懒腰。袁盎提醒他说: “丞相,晁错削藩事成,大家都没好处,还得想个办法才是啊!”申屠嘉这才慢条斯理地说:“办法早就有了。”接着讲了昨天打听到的一件事:晁错住的内史府坐落在太上皇(汉高祖之父)庙旁,进出得绕过庙外的矮墙,晁...
所以整体来说,如果让贾谊来执行削藩 ,大概率上是不会激起七国叛乱这种大规模的动荡的,在朝廷上下得到的支持也会比晁错更全面,即便削藩出现问题或阻碍,贾谊大概率上也不会和晁错一样,身首异处而落得悲剧下场.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晁错也是一代卓越的政治家,削藩身死也是令人敬仰,只是贾谊和晁错都具有先见卓识,如果在...
晁错很有才华,所以汉文帝时期,晁错就已经显露出自己的本事,常常跟时任太子的汉景帝有往来。等到汉景帝登基以后,那对晁错的宠爱,超过了所有的大臣。这么一来当然会有人心生嫉妒,就连丞相申屠嘉都开始嫉妒晁错,曾经上报汉景帝,认为晁错曾经擅自凿开庙墙,应该处死。好在这个时候的晁错还不算太迟缓,成功化解了这...
认为削藩过急导致叛乱,应该等待吴王刘濞去世再行削藩才合适的观点,在南宋政权就有一定影响力宋朝的陈傅良(1137—1203)、陈耆卿(1180-1236)都是这么认为。在此之前的宋朝(北宋)其实就对晁错进行一定反省。秦观(1049—1100)认为汉景帝杀晁错是为了让叛军出师无名,袁盎阴谋献计只是汉景帝妥协责任。秦观的观点,其...
晁错提出《削藩策》,引发七国之乱,虽然使朝廷付出了代价,但从当时的形势和削藩效果看,晁错无疑是大大的功臣,但他却落了个被诛九族的结局,实在是死的冤枉,死的悲惨,后世史家、学者无不为之叹息。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晁错之死是因为袁盎陷害、景帝听信袁盎谗言,一时受蒙惑误杀了晁错。从表面上看,也确实...
首先第一个方面是晁错的偏激性格,性子急,手段狠,做事不留余地。作为知识分子,晁错的书是没有白念的,对于诸侯藩王的危害晁错在汉文帝时代就看出来了,并且很早就跟汉文帝说过要进行削藩,汉文帝认不认同,非常认同,但为何却没有用他推行削藩,原因很简单,书生意气,只顾理想不顾现实环境,认为晁错性子急了点,需要磨练,于...
但从过程和结果看,贾谊和晁错的削藩之路并不顺利:贾谊生前削藩无果,最后郁郁而逝;晁错削藩引发“七国之乱”,被景帝下令腰斩于市,出师未捷身先死,削藩半途而废。而主父偃却不费一兵一卒,帮助汉武帝顺利完成了削藩,解决了困扰西汉多年来的一大难题。三位名臣的削藩目标基本一致:通过削减诸侯王的封地,...
引子: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分封诸侯,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对中央形成威胁,到汉景帝的时候,祸患已经很深入了,晁错削藩削减诸侯王势力,后为景帝所杀。文章主要探讨晁错削藩的过程,以及晁错为什么削藩又为什么会因削藩而死的。 关键词:晁错;削藩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以秦二世而亡为戒,故舍群县制,而取郡县、分封并行制...
历史事件> 晁错削藩 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提出的削夺诸侯王封地的措施。汉初,刘邦在削除异姓诸侯王时,封立了九个同姓诸侯王。文景时期,他们的力量壮大起来, “谋为淫乱”。文帝时晁错任太子家令,曾数上书“言削诸侯事”。景帝前元三年 (公元前154年), 晁错又上书指出诸侯王封地过大,且倚势阴谋作乱,对朝廷形...
七国之乱的导火索——晁错削藩策 汉文帝限制诸侯王的措施显得过于软弱 , 未能抑制诸侯王势力的发展。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 ) , 文帝驾崩 , 由“材智高奇、驭射技艺过人绝远”的太子刘启继位 , 是为汉景帝。 汉景帝对诸王专横不法早就十分痛恨。他年轻气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