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可分为三大组,即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每组中可根据形态和结构的不同再分出若干显微组分和显微亚组分。镜质组 镜质组是煤种最常见的显微组分,其含量约占50%~80%以上。镜质组是由植物的根、茎、叶在覆水的还原条件下,经凝胶化作用而形成。低、中煤阶时,镜质组在透射光下呈橙红色...
煤的无机显微组分是指在显微镜下肉眼能够观察到的矿物质。煤的无机显微组分主要是在成煤过程中外界混入煤中的矿物质,另外成煤植物体内的无机成分也可转入煤中成为显微组分,但是数量很少。煤的无机显微组分主要包含:黏土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类矿物和碳酸盐类矿物,这几种矿物质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区分。镜质...
由于我国没有低阶煤中腐植体的显微组分分类方案,因此“ICCP System 1994”中关于腐植体的显微组分的定义和分类方案对我国学者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该显微组分分类方案(ICCP system 1994)在原分类方案的基础上,对腐植体显微组分的分类进行了修订,以便能够使其与其它显微组分,特别是镜质体分类中的相关术语更相匹配。
识别显微组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反射率:不同的显微组分在反射光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亮度,例如镜质组在反射光下为灰色,惰质组在反射光下为浅灰色、灰白、白色到黄白色。 - 颜色:不同显微组分在透射光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镜质组为橙-橙红色,壳质组为黄-红橙色,惰质组为棕色、深棕色至黑色。 -...
煤的显微组分是在显微镜下划分的煤的基本组成成分。主要是指植物遗体转变而成的有机显微组分,相应地煤中的矿物质叫无机显微组分。煤的有机显微组分这一术语是英国M.C.斯托普丝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基本介绍 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分类有多种方案,大致可分属于两类:①侧重于成因的分类,通常在透射光下研究煤的薄片,...
显微组分组 显微组分组是煤地质学的一种,按性质相似的显微组分进行归类的分组为镜质组、壳质组和惰质组。 学科:煤地质学 词目:显微组分组 英文:maceral group
显微组分通常分为镜质组、惰质组、壳质组三大类。镜质组在太西煤中占比较高,呈现条带状或碎片状,表面光滑如镜面,反射光线能力强。这类物质形成于古代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经历高温高压后结构变得致密,燃烧时释放热量稳定,适合作为动力煤使用。惰质组颜色偏暗,形态多为多孔状或颗粒状,显微镜下能看到蜂窝状结构...
简述煤的显微组分的识别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1)镜质组 透光色为橙-橙红色。 反射光下灰色,无突起,油浸反射光下呈深灰色。煤级越高,反射色越浅,高煤级烟煤和无烟煤中呈白色。 具弱荧光或不具荧光,其中基质镜质体的荧光性最为明显。 (2)壳质组 透射光下透明,黄-红橙色,大多轮廓清楚。 反射...
煤显微组分特征 •(1)孢子体(sporinite)主要是来源于高等植物的繁殖器官孢子。根据个体大小,可分出大孢子体(>0.1mm)和小孢子体(<0.1mm)2种亚组分。在垂直层理的切面上,大孢子体呈封闭的长环形,小孢子体呈扁环状、蠕虫状和不规则形状,常见成群小孢子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