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莫多位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南郊,如今是宗莫德市。它在蒙古语中意为“大树林”。其地理特点如下: 地理位置:昭莫多北有大山,千仞壁立,山下平川广数里,林木断续,有河流其间,曲折环绕。其南山低于北山,渐陁而下,有小山横焉,是战地。 地形特征:昭莫多东边是丘陵,西边有河流,其北边的山即平均海拔约为2000米的肯...
西路军在昭莫多设伏,率先与噶尔丹军交火。激战中,不少厄鲁特贵族和大将阵亡。残余准噶尔军发起数次疯狂冲击,均被清军凭借火器优势和地形advantage击退。噶尔丹见大势已去,仓皇逃离战场。昭莫多大捷,标志着清军扭转了战局,将噶尔丹逼入绝境。战后统计,清军共斩获噶尔丹军首级二千余颗,生俘百余人。然而胜利的代价...
清军西路军在昭莫多之战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据《钦定八旗通志》记载,清军在昭莫多战役里共阵亡满八旗军官45人,蒙八旗军官7人,汉八旗军官2人。而参加战役的归化城土默特军总共出兵800人,据《土默特旗志》记载战死高达“官五员,兵二百三十余名”,战死率高达28%,可见清军获得昭莫多战役胜利的代价也极其...
理论上最为强悍的京师和驻西安八旗,也在察哈尔蒙古人的帮助下屯兵高坡。 昭莫多之战中的两军布阵 很快,噶尔丹便亲自率领2000名骑兵赶来挑战。因为大都装备有长管的土耳其式火枪,所以选择下马徒步作战,并将主攻方向设定为绿营据守的中路山坡。然而,清军经过多年整训的清军,早已在火力层面有很大提升。他们借助居高临...
昭莫多之战落下帷幕后,准噶尔汗国的支柱遭到摧毁,草原上的局势自此出现变化,掌控者易主 。康熙亲自率军出征意义重大,其收获并非只是击败了一位草原雄主,更为重要的是,为清朝的北疆开拓出一片极具战略意义的区域。有人称,昭莫多之战能够取胜,得益于康熙的周密筹划与指挥安排;还有人认为,是噶尔丹过分高估...
接着,清军的主力部队也一个个到了,小小的昭莫多一下子挤满了清兵和准噶尔兵,加起来有十多万人。因为康熙皇帝没到前线来,所以费扬古就成了这场战斗里清军的头儿。费扬古听了宁夏总兵殷化行的点子,他决定亲自带着大队人马去冲噶尔丹的前线部队,好让噶尔丹分心。同时呢,他又安排孙思克和殷化行各自带着几千...
噶尔丹得悉康熙亲征,遂决定诱敌深入战术,将主力后撤于昭莫多(今乌兰巴托南郊的宗莫德市),昭莫多北依肯特岭,东凭丘陵,西临河水,可谓易守难攻之地,又附近多森林,噶尔丹将大军伏于林中,张网以待。率先抵达昭莫多的是八旗悍将费扬古的京师八旗兵和绿营兵悍将孙思克的甘陕重甲绿营兵,皆系清军精锐。两军合...
昭莫多位于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市附近。昭莫多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地处漠北草原,地势较为开阔,有山脉、河流分布。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清朝康熙年间的昭莫多之战就发生于此。当时,清军与噶尔丹的军队在此展开激战。噶尔丹妄图割据称雄,康熙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派军征讨。战场...
昭莫多之战是发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率领清军在昭莫多以伏击大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军噶尔丹的关键一战。此役之后,噶尔丹的精锐部队全部丧失殆尽,以后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历时近10年的叛乱终于得以平定,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在交战之中,噶尔丹在漠北以逸待劳,形势原为有利;清军劳师远袭...
昭莫多之战, 视频播放量 6611、弹幕量 6、点赞数 215、投硬币枚数 11、收藏人数 30、转发人数 4, 视频作者 老金讲历史, 作者简介 老金讲历史在b站唯一账号,相关视频:马文禄怒杀陕回,很多中国人看不起清朝,其实,清朝的强大远远超乎现代人的想象,格斯泰陷阵之战,托克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