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制度,明朝人自然懂得用意。但明废除了中书省,于是将行省长官改成“承宣布政使”,全国化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使指的是官,司指的是衙门。 与“承宣布政使”并列的还有一个“提刑按察使”,布政使管行政,按察使管司法,又有一个“都指挥使”管军事,三个司合在一起成三司。承宣布政使又称藩司,提刑按察使又称臬...
要提高制度执行力,让制度、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使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制度化、经常化,使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出自《尉缭子·重刑令》,意思是,首先申明法令制度,然后再施以重刑。建立明确的制度,才会让人们知晓什么是被鼓励的、什么是被禁止的,一旦做了制...
明之制度,专制在上、僵化在下、内卷于沿袭、崩溃于激变。 总的来说,比之秦、汉、隋、唐,明朝制度更为复杂、更为精妙、也更为稳定,却说不上有多先进。大明劫而大明死,大明制度要负一定的责任。 先说专制在上 这里所说专制,主要指皇权专制。简单说就是皇帝的权力太大,朝廷的权力太小。 秦汉有丞相。秦汉丞相,...
明朝政治制度以君主制为核心,皇帝是统治者,具有最高权威。君主继承采用世袭制,世袭顺序为长子继承,并受到宗室与大臣的监督。### 1.2中央集权制度明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君主拥有最高政治权力,掌握政治命脉。政府设立一系列行政机构,如内阁、大理寺等,以提供对君主的决策和监督。这种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地保持了朝廷对全国...
四,建立了官法,也就是执法犯法加倍惩罚。严明,天不晴,地何以明! 五,严格的以科举取士,官员以政绩升降。科举主要考的是“策论”,也就是你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识和建议。 整体说,也就是国家从第一执政,到官员任命都是有法可依,清清楚楚的。没有血统继承和暗箱操作!
从此开始了明朝的东宫制度建设。从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到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有明一代,共册立皇太子二十二位,其中顺利登基为帝的有十一位,夭折的有九位,还有两位因特殊情况而被废黜。以下是笔者对明代太子概况的简要梳理。明太祖的太子朱标。“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
明政府建立了以科举为主的官僚体系,并辅之以严明的宦官监督、审巧制度、称臣制、中央设置尚书省、刑名严明等制度,加强行政管理。 五、改革派和保守派 明朝的政治中也存在不同的政治派系,保守派重文轻武,反对改革,而改革派则主张实学,提倡革新。这种不同的政治立场也影响了政策的制定。 以上主要概括了明朝主要的政...
明朝制度是建立在明朝政府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的,其核心是中央政府的高度集权。明代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的思想,实践中也深受经验主义的影响。明朝制度的意义是全面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族统一和发展。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建设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的漫长历史留下了...
明初朱元璋恢复分封制,以图拱卫帝室。然而,由于东宫制度的缺陷,导致朱允炆难以在驾驭藩王,最终引发了“靖难之役”。而此后,明朝就剥夺藩王兵权,将藩王养起来。“唐代处理诸王的问题……是采取养起来的方针,结果是养了一大堆废物,明代后来的藩王实际上也是如此。”“明代的藩王是养在各个封地,最终同样没有...
这就造成了明代中期以后崇文黜武的制度格局。 一至明季,“大将屯兵”,拥众自卫,与敌为市,“抢杀不可问,宣召不能行”,遂成一时武将跋扈之势。 明人《宣宗行乐图》卷局部打马球图 (一)明初重武轻文的制度格局 明初立国,统兵之权归于大都督府。即使如大都督府断事官一类的幕职,其遴选亦相当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