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省下设州,州下设县,州县是明代的基层行政区域。州的长官称为知府,县的长官称为知县,它们是地方行政的重要组织。知府、知县是地方行政的主要负责人,他们负责行省政策在地方的具体实施,管理地方政务,维护社会稳定,并在兼辖地区开展军事、财政、民政等工作。 三、乡、村制度 州县辖区下设乡、村,这是明代地方行政...
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方面,明朝实行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官员的考核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间的政绩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升迁或降职。考察则是对官员的品德、才能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对于不称职的官员予以罢黜。 明朝还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中央派遣巡按御史到地方巡查,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
明代巡抚拥有一省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各项权力,与 总督 同为地方最高长官。 巡抚制度萌芽于永乐时期, 永乐十九年(西元1421年)四月, 永乐帝 派尚书蹇义等26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 初创于宣德、 正统 时期,逐步发展于 景泰 至 正德 时期。前期巡抚相当于钦差大臣,为中央派遣巡视地方的官职,并不是常设的地方...
明朝的行政区划 明以武功定鼎天下,革除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设立三级行政制度。即: 省级单位—南北两直隶与布政使司 市级单位—府与直隶州 县级单位—县与属州 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三司分立,直接皇帝负责。三司权利覆盖全省,合则呼吸相通,分则犬牙相制。即: ...
1368年朱元璋成功地“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建立起了大明王朝。这是自唐代以后,中国主体疆域首次较完整地统一在主体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之内。其间四、五百年的时间,历经了五代、宋、元,新政权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早已不同,对于明代地方行政来说,很难简单地回复过去的郡县体制。明初一段时间曾完全沿袭元代的行省制度...
巡抚要经常巡视各地,开展政务视察、军事演练等工作,确保地方行政的顺利进行。此外,地方官员还要定期上报工作情况,以便朝廷指导。 3.封建等级制度:明朝设立了封建等级制度,对地方官员进行等级区分,以体现地方官员的职位等级。如知府有主管府州的州官、主管县的县官等,通过封建等级制度使官员履行职责和掌控地方时有条不紊...
郡县制是明朝的基本行政制度,分为府、州、县、乡四级。府是地方行政的最高级别,下设州。州是地方行政的一级单位,下设若干县。县是地方行政的最基层单位,下设乡。乡是县的行政单位,下设村。各级行政单位都有各自的官员来管理地方政务。 州府制是明朝在特定地区设置的行政管理机构。州府制下辖一个或多个州,由...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一书指出, 在明代,地方监察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明初,行省制度在体制和职能上都与元代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军事和行政权力的分离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政府开始尝试通过设立新的官职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监察,其中就包括了巡抚这一职位的初设。巡抚的设立,不仅体现了明代政府对...
两者并存,共同维护地方的安定和发展。因此,明初虽然在形式上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但与元代不同的是,它是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而存在,且只领民事和财政,不管军政。二、三司分立制度的确立与政区调整 明朝建立后,为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太祖开始着手削弱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由于地方各行省对中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