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明成祖朱棣 永乐元年(1403年):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胡俨、金幼孜 永乐二年(1404年):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永乐三年(1405年):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永乐四年(1406年):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永乐五年(1407年):解...
明初裁抑宦官势力,曾严禁宦官不得识字。自永乐时,“始令听选内官入内教习之”。宣德元年,“始立内书堂,教习内官监也”。内书堂“选内使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以“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内书堂由司礼监提督总其纲,下设掌司、学长、司房等职。从内书堂结业的宦官,一般均分二十四衙门供职。凡内...
明代内长城灵丘段的前世今生 明王朝建立后,蒙元军队虽败退塞外,但仍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经常南下侵扰明朝北部边境。明朝为加强防御先后用200多年的时间,修筑了迄鸭绿江西达嘉峪关的万里长城,史称外长城。在修筑外长城的同时,又自黄河东岸的偏关东达京师,西北的居庸关修筑了内长城,成为保卫京师的重要屏障。灵丘内...
刘瑾掌权后,提督新设内行厂,党同伐异,排除异己,顺瑾者昌,逆瑾者亡。时文官集团出现严重分裂,攀附刘瑾者甚众。刘瑾肆意打压文官集团,引起了文官集团的强烈不满,以杨一清为代表,联合与刘瑾不合的宦官张永推翻刘瑾,后文官势力渐渐增强。二、边疆冲突 明“土木堡之变”前主动出击,占据战略优势。明洪武、永乐...
明初沿用元制,中书省长官综理政务,职权很重。左丞相李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非淮西人多为之排挤。 李被封为韩国公,朝廷位列第一,岁禄四千石。而浙东地主集团的领袖刘基也是开国功臣,封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在朝廷中只担任御史中丞的官职。丞相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惟庸“宠遇日盛,独相数岁,或不奏径行。内...
到明仁宗 、 明宣宗时期 , 地位日益受尊崇 。 自此 , 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 , 到明世宗中叶 , 夏言 、 严嵩等人执掌内 阁 , 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 , 亦可压制六部 。 从秦始皇统一华夏 , 建立秦朝 , 中央政权组织形式 , 就出现丞相这一个官职 , 后面的历朝历代虽然称 呼有所区别 , 但是一直有丞相...
明内阁与司礼监之间的权力差距虽然较小,但双方的冲突却相当激烈。相比之下,清军机处的权力、地位和作用都远远超过内阁。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配合却十分默契,以军机处为主,内阁为辅,共同承担中枢辅政的重任,确保内监不会干预任何决策。明初废除丞相制度后,明代中枢辅政机构呈现出由外朝向内廷转变的趋势,出现了...
也对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行有一定的作用。其次,内阁的存在维护了皇权。内阁几乎等同于原中书省、宰相。而它的出现则缓解了皇权因缺少相权制衡而带来的一些弊端危机,让统治集团内部能保持统一、向内凝聚,也对君主政治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参考文献:《史记》《明史讲义》《明史》《明宣宗实录》《酌中志》
明朝内阁是明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朝廷顾问机构。此后,它的权力逐渐增强,成为明朝的行政中心。内阁大臣的人数为一至七人,辅大臣外出办事,多自称内阁大臣。一开始,大学士只有顾问的作用,皇帝拥有最终决定权,大学士很少有投票的机会。到了明仁宗和宣宗时期,这一地位越来越受到尊重。从那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