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醉清风揽月 19.明金蒙三国演义 一、明朝方面 1.王化贞巡抚辽东辽沈之战惨败、辽东经略袁应泰身亡后,明朝赶紧收拾下一步局势。由当时驻扎广宁的原辽东巡抚薛国用任辽东经略,辽东巡抚由王化贞接任。 王化贞,此时内阁首辅… 搜粟都尉赵...发表于明末清初风...打开...
内阁是明代独创的制度,与地方督抚制度一样,其创建纯粹是为救急,未曾想到会成为长期制度,因此内阁在帝国体制当中终明一代始终未得到确认。你要说它是“丞相”办公机构吧,它还不是;你说它是分割皇权的民主机构吧,那更不是。如果按内阁创建时期的意图来看,内阁大臣甚至都没有执政权力,只不过是皇帝的参赞大臣而...
自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以后,理论上来说大明最高级的文官就是正二品的六部尚书了,其中又以人称“天官”的吏部尚书为首。不过,随着内阁的出现,皇帝更多地开始依赖内阁辅助决策,甚至有的当起了甩手掌柜,六部尚书的地位也开始受到威胁。明代内阁阁臣最初大多数都是以翰林官入阁的,本官最高不过正五品,...
随着太监权力越来越大,内阁诸臣由于需要频繁与太监打交道,对于太监也越来越客气。万历初年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权倾朝野,是明朝历史上最有权力的首辅,但他也必须结交太监。如果没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等人的支持,张居正无法取得两宫太后的支持,也就无法坐稳内阁首辅的宝座。内阁、司礼监、东厂、锦衣卫,诸如此类互相...
明朝内阁制简介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
内阁制度是明代政治制度中最核心的制度。阁权的核心是票拟权。谭天星对票拟的定义是:“大小臣僚的章疏经御览后即发下文渊阁,由阁臣拟定皇帝的批答意见,再用小票墨书贴于奏疏之上进呈皇帝。……这是内阁诸职权中最关键的一种,明中后期渐渐演变为内阁的主要职掌。”[1]杜乃济则云:“所谓票拟,即中外上达皇帝之章...
一、内阁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取消了元朝的丞相制度,并将丞相的权力分散到六个部门,以达到“权力分散”的治理理念。然而,这一设计在实际运作中暴露出行政效率不高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开始依靠“翰林学士承旨”等辅助机构来处理日常事务,这被认为是内阁制度的初步形式。在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将...
一是内阁的地位超过六部。早在仁、宣时期,内阁和六部就围绕权力分配与在朝地位开始了明争暗斗。弘治四年,丘濬以礼部尚书入阁,与吏部尚书王恕俱加太子太保,都是从一品。按照六部排序,吏部在礼部之上,所以王恕地位自然比丘濬高。弘治六年二月群臣在乾清宫与宴,席位排定的时候丘濬位在王恕之上,而王恕怒而不让...
内阁制度的建立 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要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改革。明太祖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胡惟庸案而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从此,明朝的政务中心由皇帝直接掌管,实行君主专制。但是,这样的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皇帝不能及时处理繁琐的政务,也不能有效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因此...
明朝内阁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皇帝在废除丞相后无法单独处理繁杂的政务,只对皇帝负责的内阁就能进一步加强君主集权,缓解皇权和百官之间的矛盾,稳定政治局面。先是汤和告老还乡,皇帝十分开心给了他很多金银赏赐,但是那些一直在朝廷的功臣就让他十分猜忌。于是他就要废除中书省的存在,虽然下定了决定,但是还是假装和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