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是佛教对众生烦恼的三种分类,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迷惑与修行障碍。见思惑是凡夫因执著现象世界而产生的烦恼,尘沙惑是菩萨未圆满利他智慧的障碍,无明惑则是根本迷惑,障蔽对宇宙实相的理解。三者层层递进,构成从生死轮回至究竟解脱的修行次第。 见思...
2.尘沙惑: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称尘沙惑。二乘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称着空惑,致妨碍出假利生,化度众生。此惑为二乘趋入菩萨间所断,又称别惑,但通于界内外,须假观破之! 3.无明惑:由痴而对一切法无所明了,故称无明。即迷于中...
三惑,又名三障,是佛教天台宗将凡夫、二乘、菩萨内心迷惑归纳的三个层次。具体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涉及见惑与思惑,见惑源自对法尘的邪见,如对三世道理的迷惘和对现在事理的迷恋,此惑为声闻、缘觉所执,是界内惑,需以空观对治。尘沙惑源于对界内外无量法门的迷惑,二乘断除见...
太子在禅定中明白了,无明有三个层次:见惑、思惑和无明惑。见惑是对事物表相的迷惑,思惑是对事物本质的迷惑,而无明惑则是最根本的迷惑,它使众生执著于"我"的存在,从而产生种种烦恼。正是这个领悟,让太子最终突破了无明的束缚,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他明白了,菩萨要成佛,必须首先认识到无明的本质,然后通...
阿罗汉证得的漏尽通,是指断尽见思烦恼,指的是断尽了见思的烦恼;而佛的漏尽通,是指不仅见思惑、尘沙惑断了,无明惑也断尽了。这里说菩萨只得五通未得漏尽通,是指的没有断尽无明惑,无明惑还没有断尽。无明惑就是迷惑于中道第一义谛的烦恼,是烦恼的根本,属于界外惑。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只有大菩萨才能觉知...
@古代智者见思惑 尘沙惑 无明惑是什么意思 古代智者 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乃佛教对众生烦恼的三种分类,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层次的迷惑与修行障碍。 见思惑,是凡夫因执著于现象世界而产生的烦恼。它包含“见惑”与“思惑”两类。“见惑”是对真理的偏差见解,如否定因果、执著“自我”实有、非此即彼的极端...
至于依于妄情而贪着一切可爱之境等的真正三毒——贪、嗔、痴和慢,是小乘修道位进一步思维与修习真理,渐断的惑,简称“思惑”。“见思惑”是粗惑,叫“烦恼障”,能招致三界内的分段生死。“尘沙惑”和“无明惑”是细惑,叫“所知障”,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又前三种也叫枝末无明,后一种也叫根本无明。
无明惑 摘自:佛学大词典 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指迷于中道第一义谛之烦恼。即障覆中道之根本无明,为一切生死烦恼之根本。以其不了一法界之微细烦恼,遂成法性之障。此无明惑,声闻、缘觉不知其名,仅菩萨能了知、断尽,故又称别惑。又此惑乃由于受界外生死而有烦恼,故属界外之惑。别教菩萨从初地起渐断此...
处处以平等心对待,平等心对待是最好的方法、把旧有的是非观念从根本上消除!是非观念消除以后对自身智慧和福报生起、福德资粮累积非常有意义,我们清楚这个对修行增上缘非常殊胜、不清楚这个三惑不了,业惑、烦恼惑、无明惑还在,“业”习惯停止不了,“烦恼”是非感受总要生起来,“无明”负面的东西总要影响。有...
这个概念比喻人的惑障如同尘沙之多,不解假谛,不知因缘和合万物如幻化之假,就会产生尘沙惑。三、无明惑,属于界外惑障,是昧于“万有即法界”之理所引起的烦恼。无明惑是障蔽中道实相的一种念,需要通过修一心三观来对治。这三惑总称为“三惑”,因其融于一心,故又称一心三惑。这三惑,上面已经说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