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在佛教中被称为三惑或三障,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见思惑是修行者最初面临的烦恼,主要涉及对三世因果和事理的迷惑;尘沙惑则是在见思惑破除后,对众生无边差别相不了解所产生的烦恼;而无明惑则是最为根本的烦恼,源于对真理的无知和迷惑。...
无明惑与尘沙惑同有招感界外变易生死果报之力用,但其更为根本,更为微细。修行者需达到较高境界后,方能面对并破除无明惑,此惑可通过中观的修行方法来断除。 简而言之,尘沙惑是菩萨在度化众生过程中,因未能了知众生无边差别相而产生的烦恼;而无明惑则是对“万有即法界”真理的迷惑和无知,是更为根本、更为...
一、见思惑,也称为通惑,包括对法尘所起的各种邪见以及迷恋于现在事理的烦恼。它涵盖了见惑和思惑两个方面,是对身心和外物的执着,认为万物是实有而来的,不解空谛。二、尘沙惑,与无明惑合称别惑,指的是迷惑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所起的各种惑障。这个概念比喻人的惑障如同尘沙之多,不解假谛,不知因缘和合万...
三惑,又名三障,是佛教天台宗将凡夫、二乘、菩萨内心迷惑归纳的三个层次。具体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涉及见惑与思惑,见惑源自对法尘的邪见,如对三世道理的迷惘和对现在事理的迷恋,此惑为声闻、缘觉所执,是界内惑,需以空观对治。尘沙惑源于对界内外无量法门的迷惑,二乘断除见...
见思惑是凡夫之惑,思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无明惑亦称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属于中等,无明惑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先在十信位断见...
无明惑 摘自:佛学大词典 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指迷于中道第一义谛之烦恼。即障覆中道之根本无明,为一切生死烦恼之根本。以其不了一法界之微细烦恼,遂成法性之障。此无明惑,声闻、缘觉不知其名,仅菩萨能了知、断尽,故又称别惑。又此惑乃由于受界外生死而有烦恼,故属界外之惑。别教菩萨从初地起渐断此...
见思惑是凡夫的迷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的迷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迷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即根据根本无明而...
元音老人:教理说无明分见惑、思惑、尘沙惑与无明惑。由粗而细、微细至极微细。见惑乃迷失无生无我等之真理而起之妄惑也,属于理边,故名理惑。它分身、边、邪、取、戒五种,均属不正的知见。比如执着在神通上,而不问自己有没有明心见性,这是修道人普遍存在 - 南无月光如来
尘沙惑是菩萨修行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菩萨致力于度化众生,若不通晓如尘如沙般无数法门,就难以完成度化事业。这种迷惑,是菩萨在慈悲与智慧之间寻找平衡时的考验,被称为着空惑,它阻碍了菩萨的度化行动,必须通过假观来破除。无明惑:中道实相的迷雾 无明惑,源自对中道实相——诸法非空非有,亦空...
尘沙惑是菩萨的惑,为化道障,即菩萨度化众生之障。菩萨度化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无数之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系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无明即成佛。 教下、宗下破三惑的次第 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