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是佛教对众生烦恼的三种分类,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迷惑与修行障碍。见思惑是凡夫因执著现象世界而产生的烦恼,尘沙惑是菩萨未圆满利他智慧的障碍,无明惑则是根本迷惑,障蔽对宇宙实相的理解。三者层层递进,构成从生死轮回至究竟解脱的修行次第。 见思...
见思惑是凡夫的迷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的迷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迷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即根据根本无明而...
至于依于妄情而贪着一切可爱之境等的真正三毒——贪、嗔、痴和慢,是小乘修道位进一步思维与修习真理,渐断的惑,简称“思惑”。“见思惑”是粗惑,叫“烦恼障”,能招致三界内的分段生死。“尘沙惑”和“无明惑”是细惑,叫“所知障”,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又前三种也叫枝末无明,后一种也叫根本无明。
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为中,无明惑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在教下说来,依次第修之:先破见惑,次破思惑,再破尘沙惑,最后破无明细惑。其修法是由因寻果。就像一棵大树,从枝叶起,慢慢由表及里,最后才挖树根。 在宗下说来,则是先破无明,由八识修得无...
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三惑之一的无明惑。这个答案藏在一个发生在佛陀成道前的故事里。这是发生在佛陀还是悉达多太子时期的事。在离开王宫的第六年,经历了长期的苦行之后,太子意识到极端的苦行并非正道。在尼连禅河边沐浴后,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供养,恢复了体力的太子来到菩提树下,发誓不证得无上菩提决不离开此地。就...
阿罗汉证得的漏尽通,是指断尽见思烦恼,指的是断尽了见思的烦恼;而佛的漏尽通,是指不仅见思惑、尘沙惑断了,无明惑也断尽了。这里说菩萨只得五通未得漏尽通,是指的没有断尽无明惑,无明惑还没有断尽。无明惑就是迷惑于中道第一义谛的烦恼,是烦恼的根本,属于界外惑。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只有大菩萨才能觉知...
@古代智者见思惑 尘沙惑 无明惑是什么意思 古代智者 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乃佛教对众生烦恼的三种分类,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层次的迷惑与修行障碍。 见思惑,是凡夫因执著于现象世界而产生的烦恼。它包含“见惑”与“思惑”两类。“见惑”是对真理的偏差见解,如否定因果、执著“自我”实有、非此即彼的极端...
三惑,又名三障,是佛教天台宗将凡夫、二乘、菩萨内心迷惑归纳的三个层次。具体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涉及见惑与思惑,见惑源自对法尘的邪见,如对三世道理的迷惘和对现在事理的迷恋,此惑为声闻、缘觉所执,是界内惑,需以空观对治。尘沙惑源于对界内外无量法门的迷惑,二乘断除见...
处处以平等心对待,平等心对待是最好的方法、把旧有的是非观念从根本上消除!是非观念消除以后对自身智慧和福报生起、福德资粮累积非常有意义,我们清楚这个对修行增上缘非常殊胜、不清楚这个三惑不了,业惑、烦恼惑、无明惑还在,“业”习惯停止不了,“烦恼”是非感受总要生起来,“无明”负面的东西总要影响。有...
尘沙惑是菩萨修行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菩萨致力于度化众生,若不通晓如尘如沙般无数法门,就难以完成度化事业。这种迷惑,是菩萨在慈悲与智慧之间寻找平衡时的考验,被称为着空惑,它阻碍了菩萨的度化行动,必须通过假观来破除。无明惑:中道实相的迷雾 无明惑,源自对中道实相——诸法非空非有,亦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