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即以方名来论证疾病的证候,如桂枝证、柴胡证等,这些都是以方名证的经典范例。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形成了“证以方名,名由证立,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的独特体系。这一体系详细论述了各个方剂的适应证,即所谓的方证,如桂枝汤方证、麻黄汤方证、承...
方证相应是取效的前提和条件,徐灵胎说:“仲景之方犹百钧之弩也,如其中的,一举贯革,如不中的,弓劲矢疾,去的弥远。”(《金匮要略心典·序》)就是说方证必须相应,方证相应了,就是特效方,就是必效方。不对应,就是无效方。
这正是《伤寒论》强调的“方证”对应的重要性。胡希恕先生曾经明确指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道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是核心思想,而辨方证则是其最高境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辨气血、辨阴阳、辨脏腑的层面上,更要深入到辨方证的层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
黄连阿胶汤是一首具有清热止血止痛的安胎方、止血方、止痢方,但《伤寒论》原文并没有出血、下利、腹痛等症,而是将“心中烦、不得卧”作为其方证的特征,突出了处在极度烦躁不安、焦虑难眠的精神状态。桂枝汤的“气上冲”,小柴胡汤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刘渡舟先生在晚年撰写《方证相对论》时说:“要想穿入 《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朱章志,李赛美 . 经方临 床应用与研究 .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岳美中说:“仲景《伤寒论》 言证候不言病理。证候是客观存在的,至...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这是胡希恕先生用毕生经验所总结出来的最精炼的一句话,对于后世的影响较大,很多以经方为主的医家都在借鉴这句话,以说明方证辨证的重要性。那么,胡老提出的“方证”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如果仅仅从“方证”这两个字来讲,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方”和“证”的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
方证,乃是以方剂名称为名的病症表现,其实质是用药的指征与依据。这一“证”字,蕴含着对病人外在表现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方证的形成往往依赖于医者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全面而细致地采集患者的外在症状与体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这两部经典著作,在方证的描述上更...
第一种境界证是症状、方证相关 第一个提出“方证相对”中“证”是症状的医家系日本汉方医学家吉益东洞。他在1764年刊行的《方极 • 序》中说:“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不论因也。”之所以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制方用药之法是“方证相对”,乃因吉益东洞认为:“医之学也,方焉耳”“《伤寒论...
方证,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指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病情及病因,选用具有针对性的中药方剂,并通过这些症状与方剂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依据患者表现的症状,选择适当的中医方剂来解决问题。方证的详细解释 1. 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即将...
伤寒论和法的八个经典方证 和法的内涵,既体现在其能够驱邪逐病,又在于其能够扶助正气,使之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治疗效果,因此,此法又被称为“和解”。此法特别适用于病邪位于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其病理表现独特,既非纯粹在表,又非完全在里,故而在治疗上,既不能使用汗法来解表,也不能使用下法来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