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益禅师在罗汉桂琛处开悟的过程非常著名。初遇桂琛时,桂琛问:“上座何往?”文益答:“通迤行脚去。”桂琛又问:“行脚事作么生?”文益答:“不知。”桂琛说:“不知最亲切。”文益豁然开悟。次日辞行,桂琛指庭中一片石问:“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文...
城内诸寺院皆以隆重威仪迎送。公卿李建勋等身着素服,恭奉遗体至江宁县丹阳起塔,谥号“大法眼禅师”,塔名“无相”。后李主又创建报慈院,命其门人玄觉传承其法,再次尊称文益禅师为“大智藏大导师”。24文益禅师小传 文益禅师,俗姓鲁,生于885年,浙江余杭人。他七岁时便出家为僧,曾向长庆慧棱禅师参学,并...
大约在五代南唐中主时代,一天,唐主李璟邀文益禅师入宫论道,午斋过后,李璟与大众齐到御花园观赏牡丹花。此时皇帝诗兴大发,请文益禅师作诗咏花。李璟与他的儿子李煜,都是长于诗词的高手,亦是以词闻名于后世的「南唐二主」。文益禅师当然亦是精于此道,于是即席赋出「观牡丹」一诗:「拥毳对芳丛,由来趣...
南唐时期,高僧文益禅师住持石城清凉禅寺,开宗立派,人称“清凉文益”,他的学说得到很高评价,因而门人众多,当时四方前来求学的僧人多达千人。 文益禅师(885~958年),即法眼禅师。俗姓鲁,余杭(今杭州)人,七岁在新定(今淳安县西)智通院随全伟禅师出家,二十岁在越州(今绍兴)开元寺受戒,后在鄮山(今鄞县东)阿育王...
文益禅师一见,便道:“同。”地藏和尚又竖起两指,并起身而去。不久雪止天晴,三人便向地藏和尚辞行。地藏和尚把他们送到山门口,并问文益禅师:“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说到这里,地藏和尚便指着庭外的一块大石头,问道:“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文益禅师道:“在心内。”地藏和尚反问道:“...
长庆慧稜禅师,法眼文益参学的第一个老师,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禅师,在《指月录》《灯录》里都有记载。长庆禅师非常刻苦,二十年参究,坐破七个蒲团,有一天卷帘大悟。这个故事经常被引用。1长庆禅师的故事还涉及到一个“万象之中独露身”的公案。这个公案在《清凉文益禅师语录》中起码出现过两次,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公...
第二则公案也是同样一个问题。“十二时中如何行履?”前面讲的是“即与道相应”,应该是保任的含义。第二个公案问十二时中如何行履,也是讲,要么是保任,要么是如何去体悟。文益禅师说:“步步踏着。”前面讲合于道,这里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悟道,悟道实际上你要知道,你本来就在道之中,所以说“步步踏着”。
文益禅师,作为晚唐五代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其禅学思想深邃且影响深远。以下列举几句文益禅师流传千古的名句,并附上简要解释: 1.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这句话表达了禅师对修行者不断进取的期望。即便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如“百尺竿头”),也不应停滞不...
文益禅师宣讲禅要,总以眼为先。他认为万物以识(即认识)为先,而识物者是眼睛。他曾有一首《三界唯心》歌,题标为心,实际指眼。其歌词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非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因此,后人称其为“法眼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