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和曹振镛则是担任过上书房(清朝皇子皇孙上学读书之地)总师傅,虽然并非具体教导皇子的师傅,也并非是教导的皇子皇孙中登基为帝者赐谥号于他们,而是任命他们为上书房总师傅的皇帝赐予其“文正”谥号,不过笼统来说,刘统勋也算是嘉庆帝师傅,曹振镛也算是咸丰帝师傅,也勉强称得上是帝师,当然他们不是凭着...
因此,曾国藩去世以后,他被封为文正谥号,这一切都是他应得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去反驳这一切,他为了国家付出的,是这个封号都不对等的。他应该获得更加美好的谥号,才对得起他的付出。
具体来说,最初《太平御览》的撰写者李昉和王旦两位功高盖世的大臣均被封为“文贞”谥号,此时文贞才是文人的最高谥号。但是宋仁宗赵祯即位后,为了避免皇帝名讳的冲突,才将谥号“文贞”改为“文正”,所以,在北宋之前“文贞”便是最高谥号,而从北宋之后,“文正”才作为最高谥号。虽然“文正”这一谥号并非由...
因此,获得“文正”这个荣誉,不仅是对个人学问、道德、才能各方面达到崇高境界的肯定,也是后人学习的典范和楷模。对于很多北宋文人来说,能在死后获得“文正”谥号,无疑是一生的荣耀和心愿。在明朝中期,当内阁大学士李东阳病重在床时,他的老友杨一清告诉他一个令他欣喜若狂的消息——朝廷已决定在他离世后追封他...
公元1123年,郑居中去世,时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师、华原郡王,谥号文正。宋徽宗亲表墓“政和寅亮醇儒宰臣文正郑居中之墓”。九、蔡沈 蔡沈(1167年~1230年),南宋学者。蔡元定次子。蔡沈专意为学,不求仕进,少从朱熹游,后隠居九峰山下,注《尚书》,撰《书集传》,其书融汇众说,注释明晰,为元代以后试士...
一、“文正”:级别标准最高 “文正”的级别和标准可谓最高,“惟`文正'二字不敢拟,悉出特恩。”有清一代共有8人获得此谥号。清代谥号“文正”的8位大臣 其中,名臣有汤斌(理学名臣)、刘统勋(治世能臣)、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但也有如曹振镛(私德尚可,但政绩平平)和4位以帝师身份受谥的大臣(...
而谥号中选用不同的文字,又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对古时候的文臣而言,绝大多数人一生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得到“文正”这个谥号。 正如北宋司马光所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得谥“文正”之人,代表着已经做到了文臣中的极致。自宋朝以来,死后被谥“文正”的人极少。宋朝有9人,元朝有5人,明朝只有4人...
6、曾国藩(1811年-1872年):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人,世称“曾文正”。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散文“湘乡派”创立人,被称为半个“圣人”。清穆宗同治赐其谥号 7、李鸿藻(1820年—1897年):今河北保定人。同治帝的师傅,清流党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清德宗光绪赐其谥号 8、孙家鼐(1827年-...
自唐朝之后,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文人踏入仕途后,都梦想得到“文正”的谥号。而对于皇帝来说,也非常看重这个规格极高的谥号,不会轻易将其追封给去世的大臣。其中,就明朝来说,历史上只有四位大臣谥号为“文正”,你都知道吗?一、方孝孺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