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孙家鼐去世,当时的宣统帝是个小孩,最后在宣统帝他亲爹、光绪帝亲弟弟、摄政王载沣的主导下,给了孙家鼐“文正”谥号,这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位文正公。谥法云:“声教四讫曰文,守道不移曰正。”孙家鼐当可谓名副其实。参考文献 肖东发:《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北大出版社,2014年。王晓霞:...
乾隆元年(1736),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第二位:刘统勋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
一个官僚分官(确定品级和工资)、职(荣誉)、差遣(实权)三种。按此,李昉是员外郎,品级是六品或七品,也就说他拿这等级的工资;荣誉是学士,表示有文化;实权是史馆编撰,负责编写史书。五代虽然战乱频繁,但后朝代前朝,对待前朝官僚尤其是文士还不错,只要改过自新,一般都能继续享受优待。这也是李家能在...
从历代谥号可见,文正公都是历朝历代的名臣贤臣,数量极少,加在一起四朝才26个人。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范仲淹,司马光,耶律楚材,方孝孺,曾国藩等。他们所在的朝代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所作所为也有差别,若要说谁成就最高是不能有一个决断的。不过这里面最著名的两位,范仲淹和曾国藩,也有人说只有他们两位堪称...
文正,其实本来叫做"文贞",后来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讳才被迫改名。根据统计,在司马光对文正进行高度评价之前,唐朝已经有以魏征为首的四人得到文贞的谥号 后来宋初的李昉、王旦等人也都得此谥号。元、明、清三朝,文正继续被使用,且得到此谥号者并不算凤毛麟角。那么,历史上这么些个"文正公",到底谁成就更高呢...
文正公中少见的少数民族,维族人廉希宪,为元朝百年统治打下基础 元人 历史上有几十个“文正公”,从“文正”二字字面来看,配得上这个称号的臣子,首先得有文化,古代皇朝都把儒学作为官学,所以有文化指的就是精通儒学。儒学是汉人发明的,所以汉人学起来一定是得心应手,但历史上32个文正公,居然也有几个少数...
清代文正公,一个更比一个牛 这里说的“文正”是一个谥号,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有褒贬善恶的含义,类似于今天的鉴定。古有“盖棺论定”之说,大都体现在这个“谥”上,因此王公大人对此都非常重视。中国宋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
1017年10月,王旦病死,真宗参加了他的葬礼,并辍朝三日,赐谥号“文正”,这就是北宋第二位文正公。之后仁宗皇帝亲撰“全德元老之碑”,以示褒奖。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中华书局1985年。(作者:浩然文史·紫橘)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下面我们来了解这八位文正公。我认为最名副其实的两位应该是刘统勋和曾国藩。先说刘统勋,刘统勋虽然功绩卓著,但是名气没有他儿子大,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要说刘罗锅,肯定就知道,而刘罗锅刘墉就是刘统勋的儿子。刘统勋在雍正,乾隆两朝,为官清廉,刚正无私。为康雍乾盛世是立过汗马功劳的。其为官一生,...
元朝是少数民族,也学汉人追谥文正,忽必烈的文正公,竟是个和尚 元朝皇帝 刘秉忠,1216年出生,可谓忽必烈的姚广孝。刘秉忠出身金朝的官宦世家,对儒学融会贯通,后世尊其为邢州学派领袖,之后他潜心修习佛老,最终融汇三教。以儒家救世的目标,让他入仕元朝成为忽必烈的参谋,他鼓动并主导了忽必烈时期元朝的汉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