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词是戏曲剧种。又称文词戏,民国36年(1947),湖北黄梅县盲艺 人胡金山流落在原至德县青山梅塘,先是算命糊口,后靠放牛为生。在放牛场上教会了当地一班青年唱文词腔的部分戏文。后江西省杨 梓乡金凤业余文词戏剧团胡志远来梅塘传教,首演大型古装文词戏剧 目《苏文表借衣》。1958年原至德县青山乡梅塘村正式...
【江南非遗】文南词,是国家级非遗,因剧种主要声腔为“文词”和“南词”而得名。这个稀有剧种,已在皖、鄂、赣等地流行300余年~#中国已有44项世界非遗# #带着微博探寻华夏# 阳光信用超话 @皖美山河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 【文南词:迈出深闺觅知音】文南词是国家级非遗,因剧种主要声腔为“文词”和“南词...
文南词(东至)最早为一人手持渔鼓,击节而歌的沿门卖唱形式。 当文南词走向曲艺阶段时,则由一人(多为瞽目艺人)操着四胡,一人(多为少女)用竹筷敲击小瓷碟,边敲边唱,筷子在碟子边缘,正中和底部翻转滚动,发出时而清脆,时而沉闷的音色及各种节奏的音响。 近代各个历史时期文南...
文南词又名文词腔,产生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清末由逃荒的卖艺人传入安庆宿松、池州东至等地。他们手持渔鼓,击节而歌维持生存,在这一过程中,所唱曲调与当地的灯会歌舞、民间音乐逐渐融合,就此落地生根,随后又在饶河调、黄梅戏的影响下...
为让宿松青年感受文南词的博大精深与无限魅力,推动文南词的传承与发展,在宿松县“青年夜校”第二期课程中,宿松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团宿松县委联合宿松县文化馆开设了“国家非遗文南词”体验课程。 “文南词是一种古代老百姓逃水荒的‘沿江文化’,最早的文词腔是由流动的民间艺人(逃荒卖唱)和盲艺人走村串户,沿街算...
文南词是流行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早于采茶戏和黄梅戏。文南词,又名文词腔,剧种名称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首字组成。 文南词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前者近似板腔体,后者属联曲体。正本戏主腔分为文词、南词、平词三类。小曲包括山歌、采茶歌等。文南词的...
中央电视台2018年曾拍摄名为《深闺倩影待人识》专题片,记录下这一国家级非遗瑰宝生生不息的民间艺术审美与创造力,而今文南词在保护中传承发展,迈出深闺觅知音。 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既有流行区域广泛的剧种,像京剧、黄梅戏、豫剧等;也有流行于较小区域、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稀有剧种,像文南词。“小孤山,青又青,江...
文南词的唱腔特色独具一格,主要分为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正本戏主腔又细分为“文词”、“南词”和“平词”,各有其独特的韵味。文词正板旋律质朴流畅,适合叙事抒情,而文词慢板则曲调婉转,适于悲剧表达。南词正板则以字少腔多见长,旋律优美,擅长于情感抒发。小曲则有50多种曲牌,如“叠...
【春游江淮丨一曲文南词,一念宿松魂】文南词又名“文词腔”“文曲戏”,在宿松流传了近300年,是根植于民间的地方戏剧艺术,因剧种主要声腔为“文词”“南词”,故取名文南词。文南词的题材内容贴近底层民众,朴素的审美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对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南词音乐底蕴丰厚,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