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晚期的金文,肥笔完全消失,线条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字形亦更显得自由活泼。《散氏盘》的最大审美特征在于“拙”,线条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感,字形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而是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通篇变化多端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玑罗列,锦绣横...
民国十三年,溥仪出宫前,内务府核查养心殿陈设,发现散氏盘藏在库房。博仪出宫后,散氏盘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接管收藏的这件散氏盘是真还是赝?古玩界不知根底,又十分关心。琉璃厂尊古斋经理黄伯川同故宫博物院长马衡的交往多,又是好朋友,他问马衡:故宫里的散氏盘是真品还是赝品?马衡说:看是真的。也听说...
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林保献宝祝寿荣升」的口头传说故事。但嘉庆帝不像乾隆那样酷爱古玩字画和美玉,散氏盘入贡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一直久藏禁中。 散氏盘被遗忘在了角落,六朝皇帝谁也没去赏玩,以致无人知晓它收藏在什...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是西周晚期的一件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据传,该盘于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并称为“晚清四大国宝”。其形制为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部饰以夔纹,圈足则饰以兽面纹,整体造型简约...
散氏盘,又称夨(c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初年,散氏盘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如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和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被誉为是“晚晴四大国宝”。 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部饰有夔纹,圈足饰有兽面文。此盘铭文...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是西周厉王时期较成熟的金文代表作品。据传清代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省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盘高约20.6厘米,口径约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0字。文字内容记录了两国和谈及划定国界之事。自出土以来,《散氏盘》一直是...
《散氏盘》铭文便是西周晚期青铜器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峰之顶的杰出代表之作。它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铭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均以长篇铭文和精美的书法著称于世。铸造于西周厉王时期的散氏盘清乾隆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盘为圆形,为盥洗的水器,盘为浅腹、有双耳、高圈足;腹部饰龙纹,圈足...
散氏盘 [ sàn shì pá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àn shì pán ] 西周后期青铜器。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字词转捩点 金天氏 金刚舞 聚光镜 ©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百度首页 问题反馈 商务合作 关注微博 ...
宁斧成通临《散氏盘》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书法技艺的展现:宁斧成的书法线条厚实且具有很强的“手写”质感,这与《散氏盘》原铭文的粗犷风格相呼应。他的线条不追求等粗,而是粗细不一,这种变化增加了书法的古朴和自然感。宁斧成在书法中避免使用笔直的线条,这反映了《散氏盘》中线条行进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