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之害大(1),就势取利。刚决柔也(2)。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蟹稻不遗种(3)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4),国内空虚,因而捣之(5),大获全胜。 【注释】 (1)敌之害大:害,这里是指遇到严重灾难,处于困难、危险的境地。 (2)刚决柔...
1 意思是:敌方的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是我方的仇人强盗。英雄词典解释:①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杰出的人物: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②具有英雄品质的:英雄的中国人民。重点词汇:1、具有:有(多用于抽象事物):具有信心;具有伟大的意义。2、人物: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也是...
“欲以敌之”是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战略思想,它的意思是利用敌人的弱点来打败它,或是在敌人不注意时进行反击。这种思想充分体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哲学,即只有了解敌人的战略和弱点,才能在战争中保持优势,并达到最终的胜利。要实现“欲以敌之”的战略思想,首先需要详细研究敌人的战略和弱...
识敌之常,研敌之变 原标题:识敌之常,研敌之变 身经百战的石一宸将军在其著作《战法与回顾》中提到,研究敌人,首先应分析他的“常态”,掌握其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应注意到敌人可能的“变态”,确保一旦敌人跳出常规,能够有所预见和准备。石将军的著述,对于今天我们研究作战对手仍具启示。研究军事、研...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我的理解就是:善于指挥打仗的人,先让自己具备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然后再寻找时机打败敌人,而这个时机就是,当敌人出现可乘之机时展开进攻。1、先为不可胜 古人打仗...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分为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指的是敌我双方对峙。在我方没有等待出,调动出,制造出战胜敌人的决胜战机阶段。只能对峙。这个阶段自己一方做到“不可胜”就会等到调动出,制造出决胜战机的时候。第二种情况,敌攻我守,或者战略退却,逃活阶段。无论进退路线的选择,还是...
孙子兵法地形篇-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击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这就是说只了解自己的部队,而不了解敌人不可与之作战,取胜的可能性只能是一半,只了解敌人...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昔之善战者”,是说过去会打仗的人,也就是那些历史验证过的高明的军事家。这些人奉行的战争原则是什么呢?“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是《形篇》的核心所在。
意思是: 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攻我,而要依靠自己有着使敌人不敢攻我的强大实力。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
基于此,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便是,秦国以一敌六而最终敌之,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事实上,纵观中国历史,王朝的统一之路莫不都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方因素叠加的结果,故秦国以一敌六的逆袭之路也是如此。其一:天时篇 割据纷争、兼并扩充是秦国崛起的最好天时。战国之世,是一个大争之世,是一个变革之世,是一个弱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