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甲寺街道,隶属天津市河西区,地处河西区中部偏东,东临津河、天津市第四棉纺厂西大道,南抵资水道、大沽南路,西至隆昌路,北迄津河末梢、湘江道,辖区总面积2.41平方千米。2011年末,挂甲寺街道辖区总人口85823人。1952年11月,建立挂甲寺街公所。1953年2月,建立东楼街公所。1954年6月,街公所改街道。
天津挂甲禅寺,原名庆国寺,根据《天津县志》记载,在当年一位文人刘生甲所撰的《重建挂甲寺碑记》中看到,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征辽胜利归来,途经海河沿岸的直沽寨时,发现古刹庆国寺周边环境清幽洁净,便传旨给大将尉迟恭,命令将士进寺解甲休整数日。于是,将士们皆卸甲歇息,并将甲胃置于寺院内外...
挂甲寺,原名“庆国寺”,位于天津,拥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在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率领大军征讨辽国,胜利后,大将军尉迟恭带领士兵在此地休整。士兵们为了晾晒身上的甲胄,将它们挂在寺院周围,这一景象持续了数日。之后,周围的居民便将寺名改为“挂甲寺”,而寺院的和尚也顺应民意,将寺名改为挂甲寺。挂甲寺的历史可以...
挂甲寺,原名庆国寺,始建于唐代,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由于靠近河流,寺庙多次受到河水冲刷,最终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进行了南迁重建。🏗️这次重建规模不大,仅建有一座菩萨殿。三年后,直隶四品候补守备周上达集资建造了后殿。挂甲寺最初位于天津海河东岸,海河在此处形成一个大湾。1932年,当地村民通过募集资金,...
挂甲寺正门(后门)天王殿 再说挂甲寺,号称是“津门第一寺”。关于它的历史由来,已经找不到明确记载。据说原来叫庆国寺,建于隋代。唐朝初年,大将尉迟敬德征辽归来,曾在此驻军休息,因而改名挂甲寺。大钟 这座寺庙在明、清、民国时期几经修葺,最后一次是1944年重建了山门。但又毁于上世纪60年代。1994年2月...
国家级非遗项目:挂甲寺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历史久远,民间法鼓队有两个,其中“杨庄子永音法鼓会”相传成立于清乾隆年间,世代相传至今。“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成立于雍正九年(1731),以明崇祯后妃娘娘所赐半副銮驾起会,由民间文法鼓到武法鼓技艺代代相传。明...
挂甲寺:历史变迁与传说故事 挂甲寺,原名“庆国寺”,始建于公元648年。传说中,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辽战役中取得胜利后,大将军尉迟恭带领军队在此地休整。尉迟恭和士兵们将身上的甲胄脱下,放在寺院周围晾晒,数日之后,周围的居民便将寺名改为挂甲寺,寺院内的和尚也随乡邻之意改名为挂甲寺。
🏛️ 走近一看,原来是挂甲寺。📜 相传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李世民皇帝东征高丽,平定边疆后,带领大军班师回朝。途中,他们在此地驻足休息。 🛡️ 将士们历经风雨,成功渡过海河,回到安全之地,终于可以卸下战甲,享受一夜安眠。 🍖 想到即将返回京城,面见天子,论功行赏,李世民与将士们决定在此地举行庆祝活动...
🏯挂甲寺,原名庆国寺,历史可追溯至唐朝,虽具体修建年代已不可考,但明朝时已存在。若按民间传说,挂甲寺可能始建于唐朝之前,那么它将是天津最古老的寺院。🌿挂甲寺的宁静让人心旷神怡,游客稀少,可以尽情游览每一个大殿。偶尔听到佛前诵读佛经的声音,让人瞬间远离尘嚣,享受片刻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