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甲寺街道,隶属天津市河西区,地处河西区中部偏东,东临津河、天津市第四棉纺厂西大道,南抵资水道、大沽南路,西至隆昌路,北迄津河末梢、湘江道,辖区总面积2.41平方千米。2011年末,挂甲寺街道辖区总人口85823人。1952年11月,建立挂甲寺街公所。1953年2月,建立东楼街公所。1954年6月,街公所改街道。
挂甲寺不仅历史悠久,还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传说。相传,在隋末唐初之际,挂甲寺由一位高僧创立,并历经1300多年的沧桑。寺内香火旺盛,曾吸引无数信徒前来瞻仰。挂甲寺历史上曾多次重建,最近一次是在1944年。至建国前,禅寺已倾圮,但现存的前殿和后殿仍保留着清末的建筑风格。近年来,挂甲寺得到了河西区人民政府的...
网络上关于挂甲寺的叙述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挂甲寺已经存在了1300余年,并历经了唐朝、清朝以及现代三次大规模的修整,才呈现出如今的样貌。然而,另一种说法则指出,由于在上世纪遭受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抗日战争的洗礼,挂甲寺已经荡然无存,如今仅存的只是挂甲寺和挂甲村这些地名。事实上,我们现在所见的...
挂甲寺:历史变迁与传说故事 挂甲寺,原名“庆国寺”,始建于公元648年。传说中,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辽战役中取得胜利后,大将军尉迟恭带领军队在此地休整。尉迟恭和士兵们将身上的甲胄脱下,放在寺院周围晾晒,数日之后,周围的居民便将寺名改为挂甲寺,寺院内的和尚也随乡邻之意改名为挂甲寺。
挂甲寺,原名“庆国寺”,位于天津,拥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在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率领大军征讨辽国,胜利后,大将军尉迟恭带领士兵在此地休整。士兵们为了晾晒身上的甲胄,将它们挂在寺院周围,这一景象持续了数日。之后,周围的居民便将寺名改为“挂甲寺”,而寺院的和尚也顺应民意,将寺名改为挂甲寺。挂甲...
挂甲寺正门(后门)天王殿 再说挂甲寺,号称是“津门第一寺”。关于它的历史由来,已经找不到明确记载。据说原来叫庆国寺,建于隋代。唐朝初年,大将尉迟敬德征辽归来,曾在此驻军休息,因而改名挂甲寺。大钟 这座寺庙在明、清、民国时期几经修葺,最后一次是1944年重建了山门。但又毁于上世纪60年代。1994年2月...
按此推测,挂甲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这应该是天津最古老的寺院了吧?挂甲寺始建于隋代,但得名于唐代。据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的《重建挂甲寺碑记》记载,唐代宗李世民第二次出征辽东,得胜回朝期间。尉迟恭率领的一支队伍由今天的营口乘坐木筏渡过渤海,顺着海河,逆流而上,来到了庆国寺。时值三伏天...
挂甲寺位于天津市河西区,它的名字源于唐朝初年大将尉迟敬德在此驻军休息的历史。据说,原本这里叫做庆国寺,建于隋代,但因为尉迟敬德的英勇事迹,被更名为挂甲寺。然而,历史的沧桑使得这座古寺几经毁坏,又几经重建。现在的挂甲寺是在1994年重建的,它坐北面南,山门在后,沿中轴线上是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侧有...
挂甲寺,原名庆国寺,始建于唐代,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由于靠近河流,寺庙多次受到河水冲刷,最终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进行了南迁重建。🏗️这次重建规模不大,仅建有一座菩萨殿。三年后,直隶四品候补守备周上达集资建造了后殿。挂甲寺最初位于天津海河东岸,海河在此处形成一个大湾。1932年,当地村民通过募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