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麻皴是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元代汤垕《画鉴》有云: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 披麻皴以柔韧的中锋线的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巨然所创立的江南山...
清康熙 青花披麻皴山水人物笔筒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湖山独钓图碗 | 苏富比 清康熙早期 青花披麻皴山水纹盘 披麻皴是山水画极为常见的一种技法,从清初就开始频繁使用于青花瓷器上。明末青花瓷的山石晕染较为扁平化,技法也不多,因此这是有效识别断代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次再看到过渡期的青花山水瓷,如果石头是披...
其中披麻皴技法是顺治、康熙二朝频繁使用的。瓷器纹饰所说的披麻皴,是借鉴了国画中的术语,是一种“线皴”技法,是以柔韧的中锋线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形成众多线条“披散交搭”、类似披麻皴的纹饰风格。图1为清康熙早期青花李白“菩萨蛮”诗意披麻皴山水人物诗文大笔筒。直口,筒腹,平底,胎质细糯洁白。
1.长披麻皴: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中锋用笔,圆而无圭角,弯曲如同画兰草,一气到底,线条遒劲,不可排列须有参差松紧,点法如"一"字或"混点"。宜表现江南土石丘陵等。2.短披麻皴:短披麻的用线较短,亦为中锋用笔而连续出之,势态和长披麻类似。其特点是结构丰润,历代山水画家多用长短披麻...
披麻皴是山水画中最常用的一种皴法。自然界中石块被土壤厚厚地覆盖,树木丛生,使山势平缓,山脉形成了样似披梳的学麻状,线条方向大致相同,略有交叠成,形似左右分披的麻纤维,因而被称为“披麻皴”。图一、二是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局部。图中的披麻皴是由短的直线及短的弧形线组成,由于其形似...
披麻皴是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土质山石纹理的核心技法之一,尤其适用于描绘江南丘陵地貌。其特点是以松灵干淡的线条模拟山体结构,通过疏密、浓淡的层次变化展现自然质感,技法上分为大披麻皴和小披麻皴两种体系。 一、技法特征与运笔要领 披麻皴以侧锋运笔为主,强调中锋转侧锋的灵活转换。作画时需保...
披麻皴 基础信息 词语披麻皴 繁体披麻皴 拼音pī má cūn 怎么读 【披麻皴】的意思 我国一种山水画皴法。其法为画山石纹理,像披开的麻皮形状。 来源:-- 词典修订版 【披麻皴】图片
📜 披麻皴在顺治到康熙早期特别流行,尤其是长披麻皴,线条苍劲有力,风格自然浑朴。到了康熙晚期,短披麻皴逐渐兴起,线条变得短促繁密,笔法也更灵秀。这和当时艺术风格从大气粗犷向清雅秀丽的转变不谋而合。💡 如果你对艺术和瓷器感兴趣,不妨多了解一下披麻皴这种技法。它不仅是山水画的精髓之一,也是古代艺术家们...
在山水画中,运用“披麻皴”画出的山石形似左右分披的麻纤维,用以表现江南一带土层较厚的山石的特点。 一、“披麻皴”山石的画法: 首先,调淡墨,用中锋勾勒出土石的轮廓。 然后,以中锋为主,略带侧锋用淡墨短弧线,皴土石的暗部,注意疏密有致。 待线条干后,用稍深的墨色,皴擦土石暗部,使土石浑厚、滋润。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