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 [ jiè dìng huì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jiè dìng huì ] 防非止恶、息虑静缘、破惑证真。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字词 不落窠臼 东施效颦 励精图治 因地制宜 如履薄冰 指鹿为马 暴殄天物 有恃无恐 ...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
数字佛典 “戒定慧”乃佛教用语,意指“三无漏法”,乃修行佛法之要义。 “戒”者,乃防非止恶之戒律也。此戒律为佛教徒所应遵守之行为规范,旨在防止身口意之恶业,使心归于清净。戒是手段,通过持戒,可断除烦恼,增长善根。 “定”者,息虑静缘之心定也。定即心之安定,不为外境所动。修行者通过禅定之法,使...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戒),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定);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慧)。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总的来说,“戒定慧”是佛教修行的基础和核心,是帮助修行者摆脱烦恼、获得解脱的重要方法。0 0 发表评论 发表 作者最近动态 早起奋斗楷模...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修行的根本法门。《大般涅槃经》记载,佛陀在临涅槃前特别叮嘱弟子:"以戒为师,以定为家,以慧为命。"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修行体系。戒是修行的基础。《遗教经》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戒律不是束缚,而是保护。就像围墙保护幼苗,戒律保护修行人的清净心。戒有三种层次。
在佛教中,戒、定、慧是修行者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戒,代表着防非止恶,是规范行止、端正身心的关键。佛教中有五戒、十戒、菩萨六重四十八轻戒、比丘两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等,这些都是为了防止错误、止息恶行。定,即静心而不散乱,是息虑静缘的境界。所谓“放下万缘,去除妄念”,这就是定的真谛。通过定...
戒定慧三学,也称三无漏学,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原则。戒定慧三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关系,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中戒是入门,定是枢纽,慧是成就。 一,戒。就是戒律,是起心动念和言行的标准。从小乘说,戒就是诸恶莫作,停止一切恶的言语行为,不再制造恶业恶因。从大乘来说,那就是摄心为戒,不但恶的言行不能有,...
勤修行戒定慧的三个表现:明理行真。第一,修行戒。戒是解脱之根本,是净化人心的方法,是学佛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旨在防止身、口之恶,包括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戒律不仅涉及不作恶,还包括对自身行为的谨慎和自我控制。戒体清净庄严,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行,熄灭恶因,不遇恶缘,不受恶果,打破毁犯所...
佛学对“出家修行”的要求是“戒定慧”,即“戒律守戒、禅定定力、般若智慧”。先要求修行者遵守“戒律”,如“五戒”、“八戒”;而且,“戒”不仅仅指“戒律”,还包括道德品行,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接着,修“定”,禅定、定力、内心的平静等等。佛家最忌内心狂乱、胡思乱想,要求内心处于一...
顿教与渐教在修“戒定慧”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理论根基、修行手段以及最终目标之上。顿教:顿教倡导从真心切入,直抵人心,实现见性成佛。它着重指出一切万法皆由自性发挥作用,认为戒定慧的真谛在于安住于菩提自性,内心中自然而然不存在是非善恶、愚昧烦恼以及纷扰扰乱,进而达至自性戒、自性慧以及自性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