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物说名词解释(文学批评视角) 一、定义 感物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与情感反应。简单来说,感物说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对周围世界(包括自然景物、社会现象等)的感应和体悟的产物,这种感应和体悟进一步转化为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内容。 二、起源与发展 感物说的起...
【“感物”说】中国古代解释文学艺术源泉的朴素唯物论观点。认为文艺作品是人们对社会生活有所感悟而创作出来的。战国时期成书的《乐记》指出,音乐的产生是“本于人心之感于物也”,“物”即社会生活。 陆机、刘勰、钟嵘等人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观点。如《文赋》:“遵四时以叹逝,詹万物而思纷。”《文心雕龙。明...
感物说的名词解释中,我们可以探索感觉、感觉理论以及感觉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一、感觉 感觉是我们通过感官器官获取信息的过程。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感觉作为人类与外界相连接的一个重要桥梁,直接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二、感觉理论 感觉理论是研究感觉现象的理论框架。
它又被称为“感物说”,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那何为“物感”?“物”,《说文解字.牛部》曰:“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可见“物”的原意是指牛之类的自然之物。几百年后,《玉篇》解释“物”曰:“凡生天地之间皆谓物。”“物”的意思扩充为天地万物。再...
物感说滥觞于《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物也。”认为音乐的发生是由于人心之“感于物而动”,从而产生情,“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物感说后为文学理论所吸收。陆机的《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
通过梳理陆机、刘勰、钟嵘三人对于“感物”的论述,不难发现三者之间的关联和不同之处。陆机所言之“物”,主要指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刘勰发展了陆机的“感物说”,他对“物”的理解与陆机相近,也偏向于自然景物。但他更强调诗人感物的主观能动性。所谓“人禀七情”,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情,不同的性情又会激...
《乐记》“感物说”的“物”,既指自然景物,更指社会人事,所以《乐记》才认为音乐和时政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魏晋之后,“感物说”却比较侧重在自然景物一面了。陆机《文赋》中的“感物”,即以自然景物为...
明代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强调心与物的交融,他的思想为“感物”说的成熟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感物”说的基本概念 “感物”说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通过观察、感受自然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感物”说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和价值,人类应当尊重并顺应这些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02 ...
感物说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在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动后产生的。这种观点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是我国艺术理论家对艺术起源的一种解释。✏️《礼记•乐记》中提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句话表明音乐是由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内心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