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戏传人孟永香表演《雪山放羊》: "世人说我心太狠,团转四邻都闻名,我心直口快讨人恨,那些背时儿子,他说我是色破制沉如狐狸精,老身王氏,未生三男四女,膝下只有一子名叫桂生,小媳妇名叫谷心普审玉英……"。剧目 恩施灯戏主要在恩施、利川、浓新咸丰、宣恩及建始部分地方的防广大农村中的年节、婚嫁、寿诞等...
恩施灯戏在形成过程中,与川剧、南剧合演剧目,移植、改编剧目。恩施灯戏的平民性、娱乐性和观赏性,或借取传统,或提炼生活,通俗活泼,富于乡土气息。如今恩施灯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恩施灯戏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剧目、声腔、表演三个方面,其唱腔主要由正腔和小调两类组成。恩施灯戏角色行当...
恩施幺妹儿学非遗第42期 恩施灯戏【全力推进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非遗传承 #非遗文化 @恩施州文化馆(恩施州非遗中心) - 湖北恩施电视台于20241116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1.0亿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湖北恩施:灯戏水乡笑声浓 1/12 图为湖北省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村民们正在举行拔河比赛。 日前,一场特殊的文艺活动在湖北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举行,这是该村整体脱贫之后,举办的一次大型活动。文艺表演、同心鼓趣味游戏、篮球友谊赛、龙赶湖游园……当日,洞下槽村村民分组组成文艺表演队、体育竞赛队等参加了系列...
↑7月14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非遗传习所民间艺人表演灯戏《三婿争婚》。灯戏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俗称“唱灯(儿)”,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今年3月以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启动灯戏的系统挖掘和保护工作,目前已完成《...
灯戏,又叫恩施灯戏。是恩施州土家族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剧种之一。系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于清乾嘉年间由四川传入恩施。恩施灯戏唱腔主要有正腔和小调两大类,以恩施流行的花锣鼓和称之为“大筒子”的胡琴伴奏,用恩施方言演唱。其特点有四:一是服装道具简单,一件官衣、一顶纱帽、三副口条、一把剑足矣...
恩施灯戏第九代传承人孟永香。 恩施灯戏,湖北地方戏曲剧种,清代乾隆年间从四川流入恩施,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主要流传在湖北恩施 ,利川及渝东地区的二十个县市。恩施灯戏的脚色行当主要是小生, 小旦和小丑,角色小, 戏小, 班社小,对服装, 道具, 舞台均无严格要求,适应当地山区的文化环境和地理条件。现保存各类剧目...
恩施灯戏的脚色行当主要有小生、小旦、小丑三种,角色小、戏小、班社小,对服装、道具、舞台均无严格要求,可随时随地演出,适应了当地山区的文化环境和地理条件。恩施灯戏现保存各类剧目112个,均为单本折子戏。这些剧目精巧简练,通俗易懂,寓庄于谐,为流传地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经过数百年的锤炼,恩施灯戏一...
恩施灯戏,地方俗称“唱灯(儿)”,属恩施州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中尤以流行于恩施白杨坪乡羊角坝一带的“羊角灯戏”最具代表性。 恩施灯戏起源较早,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即清康熙末叶至道光末叶)。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恩施灯戏源起四川灯戏,恩施与四川山水相连,清乾嘉年间逐步传入,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