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灯戏俗称"唱灯(儿)",是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剧种之一。其中,尤以流行于恩施白杨坪乡羊角坝一带的"羊角灯戏"最具代表性,"羊角灯戏"的班底规模、活动范围较大和历时较长,演出的代表剧目《雪山放羊》,在参加1955年湖北省汇演中获奖,经湖北省戏曲界鉴定,定名为恩施灯戏,主要流行于恩施州...
恩施幺妹儿学非遗第42期 恩施灯戏【全力推进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非遗传承 #非遗文化 @恩施州文化馆(恩施州非遗中心) - 湖北恩施电视台于20241116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1.0亿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恩施灯戏在形成过程中,与川剧、南剧合演剧目,移植、改编剧目。恩施灯戏的平民性、娱乐性和观赏性,或借取传统,或提炼生活,通俗活泼,富于乡土气息。如今恩施灯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恩施灯戏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剧目、声腔、表演三个方面,其唱腔主要由正腔和小调两类组成。恩施灯戏角色行当...
↑7月14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非遗传习所民间艺人表演灯戏《三婿争婚》。灯戏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俗称“唱灯(儿)”,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今年3月以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启动灯戏的系统挖掘和保护工作,目前已完成《...
灯戏属恩施州五大地方戏种之一,俗称“唱灯(儿)”,清乾隆年间由四川流入恩施,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主要分布区域有恩施、利川、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及渝东地区等二十余县市。其中,流行于恩施市白杨坪镇羊角坝一带的“羊角灯戏”班底规模、活动范围较大和历时较长,所演的一出《雪山放羊》,在参加1955年湖北省业...
恩施灯戏的脚色行当主要有小生、小旦、小丑三种,角色小、戏小、班社小,对服装、道具、舞台均无严格要求,可随时随地演出,适应了当地山区的文化环境和地理条件。恩施灯戏现保存各类剧目112个,均为单本折子戏。这些剧目精巧简练,通俗易懂,寓庄于谐,为流传地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经过数百年的锤炼,恩施灯戏一...
恩施灯戏,地方俗称“唱灯(儿)”,属恩施州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中尤以流行于恩施白杨坪乡羊角坝一带的“羊角灯戏”最具代表性。 恩施灯戏起源较早,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即清康熙末叶至道光末叶)。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恩施灯戏源起四川灯戏,恩施与四川山水相连,清乾嘉年间逐步传入,后经...
恩施灯戏‖古今交融,唱响新时代非遗主旋律 灿若繁星,遗世而独立,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非遗文化像灿烂的繁星一样,点缀在祖国美丽的文化星空中,以其特有的魅力讲述着我们古老文化的前世和今生,并日渐成为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在生生不息间汲取着民族复兴的力量和传承。
恩施灯戏是湖北地方戏曲剧种,清代乾隆年间由四川流入恩施,主要流传在湖北恩施、利川及渝东地区的二十多个县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关于川剧形成概况的记载,恩施灯戏源起四川灯戏,四川灯戏是川剧的“祖宗戏”,广泛流行于农村。恩施与四川山水相连,文化习俗相近或相似,语言也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