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注释】 (1)性: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 (2)习: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语译】 出自南宋宁波大学者王应麟所著《三字经》译:『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而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却互相之间差异甚大...
第一句“性相近”,指的是本性;第二句”习相远也”,指的是习性。本性,是本来的性质或个性;习性,在某种自然环境中或社会环境中养成的特性。 精神领域的本性有三种:神性,人性,兽性。 人的本性逃不出人性,人类的人性一定相同。因为所处自然环境和由自然环境型塑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习性就不同了——草原蒙古民族显狼...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善,是讲本性相同,人之初,性本善,是从理上讲;而性相近,则是从个性上讲,每个人显现出不同的气质秉性。 朱子《集注》引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如果讲本性的善,那就是相...
一、以“习”释“性”说 对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注释,最早见于何晏的《论语集解》,其引用孔安国之说云:“君子慎所习也。”此只解释了“习相远”,至于“性相近”是善是恶,孔氏并未明言。东汉班彪在解释此句的时候,提出了与孔氏相似的说法。...
换个角度看,假如孔子认为人本性有善有恶,“性相近”这句话就无从说起。性相近,从本意上讲,并没有直接点明性善还是恶。“相近”从字面本意来看,人性只能是同一性质的,同一性质的人性才可以“相近”;不是同一性质的人性不能表述为 “相近”,而是“相反”了。如孔子人性论是有善有恶论,则不会说“相近...
”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其中“性相近也”指的是人的本性相似,而“习相远也”则指的是习惯、...
1.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注释】人:泛指众人。 初:初生,刚出生的时候。性:性情,本性。 本:根本,原来。相近:相去不远。 习:后天的习惯。相远:相差太远。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话。【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的意思。 答案 答: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本性都很接近,但是后天的习惯确大不相同.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教育,(善良的)本性也会(根据不同的习惯)而改变.教育之道则贵在坚持。考查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思路分析与延伸:作品内容简介:《三字...
孔子说“性相近”的“近”字,是说其前,指体相而言。“习相远”的“远”字,是说其后,指业用而言。所以,以体、相、用来解释“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知道性是体空,寂然不动;动,就会现出假相。体虽空,而性实有,人实有此性。像人生、宇宙、一切万事万物都是以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