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唯识,就是了知一切法都不离识。”无著菩萨看着三位求法者,继续开示,“我们所见所闻的世界,看似真实存在,实则都是心识的显现。就像做梦时,梦中的一切都是心识变现,醒来后才知是虚妄。这就是唯识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根本道理。”中年商人若有所思:“大师,既然一切唯识,那么我们日常经验到的...
[301]在这里所谓的“心识论”,虽然相当于普通所谓的“心理论”,但是,佛教的心识论在意义上并不是像一般的心理论一样,是心理论自体(本身)的学说,所以,我避免使用“心理论”这种一般的术语,而想依照佛教自古的表现方法,称为“心识论”。虽然这里所讨论的事项,是心的主体、性质、状态、作用,与一般的心理论并非完...
玄奘恍然大悟:"原来唯识学不仅是理论,更是一套完整的实修体系。它被誉为'心识的地图',正是因为它不仅描绘了心识的结构,更指明了从迷到悟的道路。"戒贤论师欣慰地点头:"正是如此。弥勒菩萨传授此法,就是希望众生能够依此地图,找到回家的路。心识如何运作,决定了我们如何感知世界;而我们如何转化心识,则决...
有时我常想,许多事情的发生或许都是多年前某个无意的念头所引发的。这些念头或言辞,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我们内心的“潜意识”,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也让我坚信,人生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认知来改变它。“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识”字蕴含了丰富的意义,它不仅包括意识、...
抉择“唯识无境”,心..龙树《菩提心释》颂言——關乎心識之教言,種種皆由心成立云何心識之自相,即於此中作解説所謂一切皆唯心,為除愚夫之怖畏能仁乃作此教法,離畏而非説真实即此遍計及依他,以及圓成自性性空性為彼唯一性,由是觀察心
前五识的成所作智,让你能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第六识的妙观察智,让你通达一切法义;第七识的平等性智,让你平等对待一切众生;第八识的大圆镜智,让你如实照见宇宙的真相。"弥勒菩萨语重心长地说:"善光,唯识之学被誉为'心识的地图',正是因为它详细描绘了众生心识的全貌,揭示了从迷惑到觉悟的全过程。
"第一种方法,称为'数息念佛法'。"观音菩萨温和地说道,"当你感到心神不宁,妄念纷飞时,可以先调整呼吸。深吸一口气,在心中默念'阿弥陀佛',然后缓缓呼气,继续默念'阿弥陀佛'。如此将呼吸与佛号结合,数到十息为一循环。气息是身心的桥梁,通过调息,可以让散乱的心渐渐平静下来。"一位中年居士立刻尝试着按照...
慧海禅师并未直接回答,只是意味深长地说:"心识九道与法身三关的对应之谜,乃是禅宗祖师们留给后人的无上心法。解开此谜,不仅能了悟生死,更能通达诸法实相。"禅堂内静谧安详,檀香袅袅。慧海禅师闭目片刻,仿佛在酝酿如何将这深奥的道理传达给在座的每一个人。"诸位,今日有缘,我将揭示这千年秘传的心法。"...
佛教心识的特征 1、心是缘起的。心不具有固定不变的内涵。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缘起的,也就是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因缘和合、条件具备的结果,作为物质现象,它们是缘起的;作为精神产物,同样也是缘起的。 2、心的活动是复合的作用。佛教认为心的活动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佛...
最后,文殊菩萨总结道:"记住,妄念不是敌人,而是修行的助缘。善用这三种念佛法门,必能达到心识安住,净念相继的境界。但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种念佛法门:观心、转化、光明,次第分明,各有妙用。善用其法,不与妄念对抗,反借妄念为助缘,方能达到心识安住,净念相继的殊胜境界。